2020-11-16|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看待習俗

    這兩天有兩位朋友不約而同低調的登記完婚。沒有儀式華服,或親友成眾的祝賀,就是兩口子平靜地完成,貼臉書昭告,如此而已。
    上周一位朋友的母親過世,他亦實行簡約,僅有懷思聚會沒有告別式,或華麗靈堂供人仰拜,連遺照都用I pad替代,環保又溫馨。
    情人節隔天妹妹早產,提早快一個月,孩子重達兩千五,剛好不用住保溫箱。小妹飲食清淡怕油膩,堅決不需要月子餐,妹夫陪產假也僅請一早上,送完早午餐,下午仍照常上班去,晚上下班再帶晚餐到醫院陪伴。那種傳說中的坐月子陣仗,似乎沒在我家出現。
    在台灣婚喪生子有著諸多禁忌或習俗,難以解釋或言明其意義,但是總感覺從我這一代的人逐漸瓦解這些習俗,到底好或不好,當然各有說法,好在我們家中長輩並不反對也不堅持,知道孩子們會自己處理好就放心了。
    我們以開放的心態檢視習俗的成因,保留好的做法,或適合自己的身心乃至生活型態的來施行,用較為科學理性的角度來詮釋,留下優點而逐漸淘汰繁文縟節,不是輕忽或無禮統,只是現今社會進展所跟隨著的必然變化。或者多年後又會演變出不一樣的習俗,正如習俗也經由多年演進總和而來。
    甩開女同事們那無比熱心的坐月子知識教學,我們坐在最便宜沒有窗戶卻最為僻靜的月子房中,談論著社會或財經新聞,偶而滑個手機,享受一頓遲來卻是真正的團圓飯,還多了個新成員的喜悅悄悄蔓延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