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焦點─烏克蘭的橘色革命
2004年 位於東歐平原西端的烏克蘭(Ukraine)爆發舉世矚目的橘色革命,親俄羅斯的烏克蘭現任總理亞努柯維契(Viktor Yanukovich,1950~),在總統大選第2輪決選投票,以3%的微小差距,擊敗親西方國家的前任總理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1954~),努柯維契宣布勝選,立即引爆超過20萬人聚集首都基輔(Kiev)抗議選舉舞弊,美國及歐盟也同聲質疑選舉公正性,俄羅斯「現代沙皇」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1952~)強力反擊,嚴詞抨擊西方國家插手烏克蘭總統選舉並引起政治動亂,橘色革命從獨立廣場燎原一發不可收拾。
烏克蘭最高法院迅速於25日裁定延後公告總統大選結果,12月3日做成判決,裁定引發爭議的總統第2輪決選投票結果無效,應重新進行總統選舉,尤申科在人民力量支持下,全力投入最新一輪選戰,選情看好勝券在握時突然遭到毀容,奧地利醫師於12月12日診斷證實是遭人下毒毀容,容顏判若兩人的尤申科,12月26日以52%得票率擊敗亞努柯維契當選總統,烏克蘭中央選舉委員會隨即於2005年1月10日正式宣佈尤申科為烏克蘭新任總統。
尤申科在5年總統任內,反俄親美立場鮮明,幾乎年年都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政局持續動盪,2010年競選連任,在第1輪投票就以慘不忍睹的超低得票率被淘汰出局,亞努柯維契捲土重來當選當選烏克蘭總統,但在4年後卻戲劇性垮台,擺盪在親俄羅斯和親西方國家兩強之間的烏克蘭,陷入更嚴重的國家分裂危機,橘色革命走過整整10年,卻是曇花一現,落得一場空。
烏克蘭傳統上有「東部親俄」以及「西部傾歐」的民族主義分化傾向,工業發達的東部及克里米亞(Crimea)半島屬俄語區,西部以原屬奧匈帝國的烏克蘭民族主義為主,1939年第2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爆發,共產黨蘇聯第2代領導人史達林(Joseph Stalin,1879~1953),與併吞東歐國家的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簽署非戰協議,將東部和西部烏克蘭兩地合而為一,但始終無法化解烏克蘭裔和俄羅斯裔公民之間深深的鴻溝和矛盾,共產黨蘇聯第3代領導人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1894~1971),1954年又雪上加霜,將克里米亞半島劃歸烏克蘭版圖,無異是為烏克蘭埋下分裂危機火種,2013年底終於爆發。
烏克蘭親俄派總統亞努柯維契2013年11月21日違背承諾,中止與歐洲聯盟簽署聯繫協定,同時拒絕與歐盟簽署加強貿易與政治關係協定,轉而與俄羅斯建立更緊密關係,親俄派和「脫俄入歐」夢碎的親西方勢力,隨即展開街頭血腥對決,烏克蘭出現1991年脫離共產黨蘇聯獨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烏克蘭「脫俄入歐」成真,影響極為深遠,將使俄羅斯從橫跨歐洲和亞洲的超級大國,淪為勢力範圍侷限於亞洲的中等國家,美國等西方國家攻擊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距離,將從1,600公里驟減為400公里,俄羅斯國防上幾乎沒有戰略縱深,國家安全備受威脅,俄羅斯別無選擇,唯有訴諸武力阻止烏克蘭「脫俄入歐」,即使付出再大的代價在所不惜。
烏克蘭擁有全球知名的「黑土區」,農業相當發達,素有「歐洲殼倉」之稱,煤和鐵礦蘊藏量豐富,又有受過良好訓練的勞工,但政治黑暗,貪官污吏橫行,國際透明組織2013年發表全球175個國家清廉排名,烏克蘭名列後段班的144位,2012年人均所得7,300美元,全球排名第137位,只有同時脫離共產黨蘇聯波蘭的1/3,至2014年1月底,外匯存底只有178億美元,烏克蘭向東在俄羅斯卵翼下苟延殘喘,或向西與美國和歐盟強化關係進行基礎改造,正面臨嚴峻且痛若的抉擇。(延伸閱讀:全球國家獨立的理想與幻想~烏克蘭政變及分裂危機Ⅰ、Ⅱ)
關鍵字:烏克蘭、橘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