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9/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社會影響力評估是行銷手段還是真的要來改變點甚麼?

    社會影響力評估近年來在台灣討論熱烈,在社會企業以及企業CSR的重視與落實後,許多NPO也開始著手進行社會影響力評估,也因此衍伸了許多相關的團體、課程、職業甚至產業。那什麼是社會影響力?提到這,總是之有種感悟,你知道為什麼學海無涯嗎?因為三不五時就一直蹦出新名詞,然後不學又不行,不然提案不會上(誤)。簡單的來說社會影響力就是對利害關係人造成長遠與廣泛的改變。

    幹嘛要知道社會影響力

    先問各位公益領域的夥伴,你們有沒有一種不知道平常在忙什麼的感覺?甚至有時會懷疑「這樣做是對的嗎?」沒錯!就是為了這個,為了瞭解大家平常是不是在瞎忙,所以做社會影響力評估啊。那這個社會影響力評估是怎麼來的?就是當公益服務專業化後,開始重視效率來的。就NPO的發展而言,NPO(非營利組織)與NGO(非政府組織)都屬第三部門範疇,而第三部門的發展是來自於第一跟第二部門的失靈,而有人覺得要失靈大家一起失靈啊(誤),所以Salamon(1987)提的第三政府失靈(Third-Party Government),失靈有很多原因,普遍認為是營利化導致忘記初衷、官僚化、領導人不講武德權力壟斷以及缺乏效率。其中缺乏效率就是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所以開始重視成效與影響。
    領導人壟斷~耗子尾汁!!
    領導人壟斷~耗子尾汁!!

    產出、成效以及影響力的差異

    社會影響力不就成效嗎?這就展現了我們很少好好區分產出、成效與影響力的差異。一般公益團體在成效展現常出現偏誤是停在「產出」,我們可以用成效導向邏輯模式的流程來看:
    問題與需求→目的與目標→資源投入→執行→產出→成效評量
    「產出」一般常見的大多指得是服務多少人、人次、辦了幾場活動、課程...等等,就如我今天寫了這一篇文章,有100個人看,一篇文章與100人閱覽就是我的產出,但這100人有沒有看的「懂」並依此產生「行動」才是我文章的「成效」,換而言之就是具體的改變是甚麼。而「影響力」就是看了這篇文章後,這個行動對無論是未來工作或生活、生態所產生的長遠影響。而影響力評估很多種,其中在近年比較紅的就是發跡於英國的「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可以算出投入一塊錢能創造多少錢的社會價值,這對於一社會價值難以判斷的NPO而言可說是一大福音。
    紅色、有角、三倍速,以下都要用1:3舉例!!

    除了要錢錢 社會影響力評估還能幹嘛

    但重點來了,知道了產出值多少價值然後呢?然後就拿去跟資源方要錢啊。你看、你看你贊助我1塊有3塊的社會價值喔。恩~這也無可厚非,它的確是社會溝通的好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嚴謹的評估過程中,組織能透過利害關係人的盤點與調查更清楚這服務對哪些族群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改變,以及更科學的方式排除無謂因子(就算沒有我的服務也會發生)與歸因因子(因為其它因素造成改變),關注衰退因子(服務效果隨時間遞減)的變化以及意識移轉因子(問題沒解決只是跑到別的地方)的可能,持續找到可突破與成長的地方
    但我也不是何不食肉糜的不知道單位的存活是來自於這些資源與贊助,沒有錢什麼服務都不用說了,只是如果只停在當行銷宣傳的工具未免太浪費。更何況有做過研究的都知道,研究者的取樣、問卷的設計、研究環境以及因子的選擇與排除,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結果(也就是研究者能左右研究結果啦),算出來的社會投資報酬率這個數字又真的有多大的意義呢?要我說,既然知道了投入1塊可以有3塊的社會價值,那乾脆給從提升專業價值的角度,給一線工作人員的薪資加3倍,你說好不(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