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論碰到什麼事,偏見總是遮蔽了真相。」《十二怒漢》影評

《十二怒漢》Twelve Angry Men 1957
  • 導演: 薛尼·盧梅
  • 演員: 亨利·方達、李·科布、E·G·馬歇爾、馬丁·鮑爾薩姆、約翰·費德勒、傑克·克盧格曼、愛德華·賓斯、傑克·沃登、約瑟夫·斯文尼、埃德·貝格利、喬治·沃斯科瓦克、羅伯特·韋伯
  • 主觀評分:9/10
⭐️故事講述一位來自貧民窟的男孩,被指控持刀殺害了他的父親。而12位不同故事背景與職業的陪審團成員,必須以目擊者的證詞為根據,對男孩做出處以死刑或無罪釋放的判定。當所有人都以為,這些清晰且明確的證據能讓他們擁有一致決定時,8號陪審員投出了無罪釋放一票,迫使其他11位成員得設法說服他改變想法,而8號陪審員也得想辦法獲取其他人的認同。
⭐️《十二怒漢》沒有炫目的特效場面,沒有別出心裁的運鏡技巧,整部電影除了開頭與結尾,皆在一間討論室裡拍攝而成,並且透過十二位陪審團的交流,將當代的種族歧視、家庭紛爭、與社會正義等議題連結。
尤其是堅決男孩有罪的3號陪審員,在決議時帶入個人觀感、價值觀與偏見,加上本身與兒子的緊張關係等因素,進而導致他無法理性地做出評估。
而這也是導演薛尼·盧梅想探討的司法問題,當時的陪審制並沒有現代陪審制所強調的客觀中立性,每一位陪審員都可以透過自己的知識或經驗來決策。
電影裡的十二位陪審團成員想盡辦法要做出合理、正義的判決,但再加入了個人主觀意識之後,陪審團裡「正義」的理念變得模糊不清。
⭐️《十二怒漢》裡的十二名陪審團成員,皆是不同職業、不同個性,同時對這件謀殺案抱有不同心態。
例如性格膽怯的2號陪審員,沒有固定立場,常常跟風其他人的意見;貧民窟出身的5號陪審員,透過自身經歷來推理案情;漫不經心的7號陪審員,因為趕著去看棒球賽,想要草率解決以盡快散會。
而亨利·方達飾演的8號陪審員Davis,在電影裡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相較於氣急敗壞的其他陪審員,Davis講求理性思考與冷靜交流。
陪審團剛開始進行罪刑判決時,他是唯一一位支持無罪的成員,面對票數上的差距以及意見上的分歧,他不但沒有像其他成員暴躁的斥責他們,反倒理智的傾聽他們的說法,並進行意見上的交流。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員之間的對談越來越激動,但Davis始終保持冷靜, 一步步帶領陪審團探討謀殺案的合理性。
⭐️本片有趣的地方,是導演薛尼·盧梅利用看似平凡無奇的現象、言語,來暗示各個成員的想法以及陪審團立場的走向。
舉例來說,在剛開始進行決議時,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象徵成員間的意見分歧,隨著成員的情緒高漲,外頭開始雷電交加,象徵對立的雙方產生激烈的爭執,而離開法院之後的雨過天晴,則是象徵著成員們竭力達成共識後的平靜。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隱喻,則是在有罪與無罪方的票數,達到6比6持平時,7號陪審員發現了電扇開關,解救了因空調故障造成的悶熱感受,並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嘿!你看,事情總算有轉機了吧!」,除了真正解決了一項惱人的問題,更暗示著陪審團的立場逐漸倒向無罪方。
諷刺的是,7號陪審員在這場持平的投票中投下了有罪票,在說完這句話時也顯得有點尷尬。
⭐️《十二怒漢》不只是單純的法庭電影或辯證推理電影,這部電影透過十二位陪審團成員的言行舉止,來揭示陪審制度的不公,以及當代法律制度的漏洞。
而在一個半小時發人深省的辯證過程,也能看見形形色色的人性黑暗面,是如何影響陪審員做出理想的決定。
就算最後全體陪審員做出的無罪的判決,他們也只是依據帶有缺陷的證詞,以及許多不可能發生的現象來斷定,並沒有直接證實了男孩的清白。就如同Davis在片中所說:「我們是在賭一個可能性,我們或許會放出一個殺人犯,或許我們錯了。」
因此,本片的結尾也向觀眾丟出了一個疑問,陪審團無法得知事情的真相,而法律透過這樣子漏洞百出的陪審團制度,判定的結果還能達成法律上的實質「正義」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