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價值十萬美元名車的人可能真的很富有,但對於他的財富我們唯一可掌握的數據是:他們在買下這輛車時,存款比買車之前少十萬美元(或多負債十萬美元),這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全部事情。我們無法看到別人的銀行帳戶或交易對帳單,所以只能仰賴眼見為憑的事物來衡量財富的成功;但真相是,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是還沒轉化成手中實物的金融資產。這衝擊著我們的財務觀,因為我們很難將看不到的事物納入背景考量。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謹慎定義財富(Wealthy)與有錢(Rich)的差異。有錢是指當前收入,要認出有錢人不難,他們往往想盡辦法要被大家知道;但財富隱而不見,收入有進不出。財富是一種選項,但不是等著以後花用,它的價值在於提供你各種選項、彈性與增值,以便未來有一天你可以買到比當下更多的物品。要找到有錢人當榜樣很容易,但要找到有財富的人當榜樣卻困難得多,因為他們的成功更為低調;這也說明累積財富為何對許多人來說這麼困難,因為無法親眼見證時,就會讓原本就已經不容易的事更難如登天。
世界上到處都有看起來樸實但超級富有的真富翁,也充斥著看起來有錢卻瀕臨破產的假有錢人。當我們想很快判斷別人的成功並設定自己的目標時,這一點請謹記在心。財富其實是你看不到的資產。
新聞或網紅特別愛開箱老闆們的豪宅,賞析他們剛從拍賣競標到的名畫並暢談其生活品味;但也噬血地在他們事業變故或家族紛爭時,請來名嘴品頭論足一番。有錢人的案例似乎與我們好近,說穿了是媒體就他們想表達的重點篩選給我們看的鏡頭。真正高手藏於民間,有聽過同學阿嬤去菜市場買菜順便簽了一棟樓回家,或散戶大媽進台股一出手就是幾張台積電的案例。神人就在你我身旁然而肉眼難以察覺,所以若只想用外表評斷財富高低,還是算了吧!
對於建立自己的財富地圖,我也在學習精進,分享一些個人作法給大家參考:
1. 老實地記帳:有人習慣紙本也有人愛用EXCEL,而我是下載一個記帳APP放手機桌面,每當結帳後或收到電子帳單時,立刻輸入做成「支出」紀錄;例如稍早在博客來買了一本書,我會將這筆花費歸類在預設好的「書籍」類別,打好書名、金額、在哪買或為何買,全流程大概一分鐘內搞定。除了「消費」要記錄外,「收入」的金流資訊也同等重要,像是每個月的薪資、各節獎金、現金股利或路上撿到一百塊等,也請記好記滿。
2. 製作個人財務報表:若把個人想像成公司,我們也會有所謂的資產(現金/外幣/股票/保險)與負債(卡費/貸款/稅款),而現金流量表就是某段期間收入與支出的加總。若能定期用具體數字檢視財務狀態,看到總資產穩定上升除了帶來一種安全感外,也是成就感與鼓舞我們堅持的動力;但若從數字發現入不敷出(而非只是「感覺」怎麼錢總是流不住),或是個人負債大於資產,也是警惕我們該好好對症下藥的信號。動產與不動產也屬於資產,但一來我不太熟悉它們的估價方式,二來其流動變現性較低,所以暫不被我列入定期追蹤項目。
3. 謹慎看待每筆消費:對的一句話印象深刻:理財理的不是錢,而是我們的慾望。也許我們都聽過「賺錢就是要拿來花的」、「上班這麼辛苦,買個OO犒賞自己不為過吧」這類說法;我能理解但不會全盤接受,因為財商是要盡早開始且需要時間催化的人生技能,不太可能等到月入10萬或退休那一天就突然融會貫通。以我自身愛上課及買書的狀況為例,起初覺得投資自己很好多多益善,喜歡的課報下去想看的書結帳就對了,但等到發現書櫃裡堆滿上課講義(都沒再複習),以及案頭上一本本新書(全新未拆封),便會提醒我在下次又快腦衝買單前,先深呼吸幾口氣,告訴自己「10分鐘後再回頭決定」,期間反問自己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買或不買並沒有對錯,只要我們仔細想過並做出選擇即可。
寫本文時全國第三級警戒已從原定5/28結束,延長至6/14端午節3天連假為止。才不過兩周的時間,就已充分體會生活及工作上的諸多不便,也對於國外持續如此生活達一年之久感到敬佩。祝福台灣疫情早日降溫,先從三級調整回二級,期間就請專注在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上面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