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aFly 在 2022 年首度大力支持員工參與 Taiwan Young Lions,來自 cacaFly 的這組選手以待用餐為主題,描述台灣「糧(良)膳(善)的力量」。請收看影片與團隊自訪:
請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們是來自 cacaFly的導演 Sheng 跟企劃 Victor。
為什麼會來參加這次比賽?
覺得這是一次難得且限時的機會,難得的部分在疫情使然,已經很久無法出國了;限時的部分在這是一個有年齡限制的比賽,隨著年紀也慢慢快到了規定期限,比起錯過這個機會,一期一會,不如嘗試一次。
如何觀察、發想、產生這個專案的創意企劃?
「有臺灣特色的良善力量是什麼?」
要從疫情重點切入?沒有 10 組也有 8 組會做這個主題吧?青銀共居如何?可是它成熟到可以代表台灣的良善力量嗎?還是捐款數字?用錢計算善,好像又太市儈⋯⋯開了幾次 Brainstorming,每次都在提出想法、激辯、放棄/接受/折衷、再激辯的無限輪迴中。直到有次提到 Sheng 家附近的市場,會有攤商自發性樂捐愛心便當的行動;Victor 也提到生活圈的鄰近社區有發起待用餐的相關活動。
它夠久,在臺灣有將近十年的歷史足跡;它夠廣,臺灣的許多縣市都有它的蹤影;它的概念來自國外,但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基礎上,從咖啡變餐點,養成了它在台灣獨特的樣子。一個已經在地化的國際概念,我們覺得,這有機會成為一個國際知曉、扣合SDGs的多種價值,又能代表台灣特色的良善力量。
於是,「待用餐」,成為這個問題的可能答案。
標題的名字有點有趣,可以跟我們說明看看嗎?
這次的中文主題是「良善的力量」。我們覺得待用餐既是台灣人「良善」的力量,同時待用餐透過「糧膳」,讓需要的人能夠得到溫飽、也讓需要的人相信,是有人在默默支持、幫助他們的,於是中文定名為「糧膳的力量」。
同時英文標題「Food Force Org.」,其實是這次創意競賽「Force For Good」的英文變體字,我們認為待用餐是個許多臺灣人自發性的支持善舉,或許是一些社區、一些團體、一些餐廳……組織成綿密的「待用餐網路」網路,成為一個隱隱有自己生命力的自動組織。故用了 Organization 的縮寫「Org.」,彷彿這待用餐的網路,就是一個心照不宣的「糧膳力量組織」。
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挑戰?
在尋找餐廳合作的過程,是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因為堅持想要找到有提供待用餐的餐廳合作,中間遇到了一些狀況:無法配合的店家不在話下,也有被懷疑過是不是詐騙集團、拍攝時間無法喬攏⋯⋯最後感謝誠食堂的彥宇哥,願意答應讓我們使用場地拍攝,也包含沒有實際使用,但讓我們更了解待用餐背後意義的專訪、讓我們走入廚房拍攝每一個料理步驟。
第二個難關在於如何抓取闡述的姿態。我們又希望待用餐店家對弱勢族群的自發援助,也不希望消費弱勢族群,於是腳本、錄音都刪修了非常多次,不計其數的Version 註記,希望這些努力能夠開花結果。
現在最想做什麼?
如果「最想做」的事情包含「可能發生的事」,現在最想做的事,應該是眼睛看著坎城的獲獎通知,彼此擊掌、歡呼,然後快樂的呵呵笑。
還有什麼想要說的?
謝謝主辦單位、cacaFly 這一路上許多協助我們的前輩與夥伴們。「待用餐」雖然在臺灣已經行之有年,但仍有許多角落是可以再深耕發展待用餐文化,希望能夠讓臺灣的待用餐文化能更根深蒂固;也希望能夠將待用餐文化「逆輸入」國外,讓更多國家看到待用餐的影響力、看到臺灣「糧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