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景氣燈號V.S台股

前兩天國發會公布了最新的景氣燈號,11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為12分(最低分為9分,僅出現在2000、2008過),落入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
上一次景氣燈號進入藍燈是2018/12月(四天後見最低點),據過去統計,2000年網路泡沫期曾連續出現15個月藍燈,為藍燈數最多的時期,2011年歐債危機、2015年景氣疲弱時則連續出現10個月藍燈,2008年則為9個藍燈。
若以景氣燈號歷史資料而言,乍看之下藍燈包含的範圍很大,有過很快見低點也有過持續好幾個月。但如果拉長看,藍燈都是絕佳買點,只是看你的氣夠不夠長而已。
我知道上面這句話一出現可能有人會說:無腦喊多就好了,總有一天會喊對。
那既然你都知道了,為什麼不跟著做就好呢?
是對於主動投資還抱有熱忱、憧憬,還是看不慣那些總是偏多看的朋友們?
如果你是前者,那後者的心態會大大影響你的績效和判斷,因為優越感和好勝心是市場裡最危險的東西。
景氣對策信號燈由國發會發佈,其由九種經濟指標組成,分別為貨幣總計數 M1B、股價指數、工業生產指數、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 海關出口值、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製造業銷售量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以及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變動率。
景氣對策信號與台股轉折點亦步亦趨,但也就僅止於亦步亦趨了,燈號並沒有辦法進一步透漏些端倪給我們,若想再窺探更前面一些可能需要加上一點市場情緒與人性。
問題是要怎麼加?
只要是跌得越兇的,低點一定是最壞的那一種,就是那種,你去問十間公司十間都跟你說很爛的時候,而且已經說很久了。
雖然我們沒辦法真的一間一間公司去問看看大家到底多看壞後市,但還好,台灣經濟研究院幫我們問了。
下圖是加上了台經院詢問受訪企業對未來景氣的看法,分別有「好轉」、「不變」或「轉壞」三種選項,並將結果編製成指數。
你覺得股市的相對低點區會看到上述三種的哪一種?
空頭末期、逐底期、回升期很難確切辨認,怕下去太深的後果就是太晚進場,漲了一輪後又買在高點;而太急著進場就又要擔心回檔過深,一不小心別人小虧你破產。所以如果你沒那麼多時間、心力、熱情,一律不建議擇時,因為你極高概率打不贏大盤。
你可能像我一樣對投資有些追求,但也可以分開做,一部分做指數化投資,一部分擇時,不衝突。
空頭市場的最末段總是最煎熬,也總是最黑暗,不只是庫存的壓力看不到盡頭,就是需求的回升見不到曙光。
下圖紫線便是集結了景氣燈號、市場情緒,以及台股位階同時最差且接近反轉的時候。
可以看到,當景氣對策信號接近/低於16藍燈的時候(虛線),營業氣候觀測點雪崩式下降之後的反轉(黑色箭頭)都是低點。因為少有人能在景氣變差的第一時間發現這件事,等公司意識到生意好像越來越差,庫存明顯且有感的增加的時候,往往太慢了。而因為前面判斷錯誤浪費掉的時間遞延到後面就會累積成恐慌,所以橘線每一次的最後一段都是雪崩式下來,從來不是平滑的下來。
差別只在低點是否已經出現,或是第二隻腳。
庫存的好轉與否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因為先前判斷錯誤的遞延再到最後雪崩,只要稍微好轉一些就會變得很明顯,原本做三休四變成作四休三就差很多了。所以,當訂單與庫存情況稍有起色,但還不至於體現到數據上時,營業氣候觀測站大多會率先反應出來。
所以,比起主跌段,我更傾向第二隻腳的劇本,而若以過去情況來說,第二隻腳的最深回檔與絕對低點的差距約為1%(靠近第一隻腳),最佳情況則為當下就接近低點。
若把這樣的空間換算到現在,最佳/糟的情況會有一千四百點的差距,如果是長期投資無槓桿,分批往下買當然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你開了槓桿,或你做的是台指期,這一千四百點就非常致命。
所以為了彌補這之間的差距,我們就要從籌碼來看,盡可能把差距縮小,再加上我們低槓桿可承受的區間較大,以及透過進/出場時的策略掩護,進一步貼近相對甚至絕對低點,如同我們過去做的那樣。
接著看籌碼,延續上週提到的。
儘管近期大盤真的弱,但現在的籌碼情況確實與4/6//9月不太一樣。
上一次回顧了前幾個月份失序般地大跌是在什麼樣的籌碼背景下,過了一週,期貨的情況更好了一些,買權則還處在多/空邊緣,但賣權的空單正在逐步轉成看不跌的SP部位,甚至在昨天連口數都轉成SP。
這樣的情況若持續下去,要再出現先前那樣深不見底的連續大跌機率不高,除非買權與先前一般,落入低水位,但因為現在剛好處於邊緣,所以趁下跌的時候尋找切入點的期望值反而較高,因為即便看錯,第一時間也能反應。相反地,如果是用追的,一旦看錯就很可能要承擔從相對高點整段吃下來,這部分的細節如果有興趣,可以到Pressplay上參閱我的訂閱專欄,連結在留言處。
最後,祝各位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https://www.facebook.com/KeepCalmStayPatient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