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道真相的情況下追著劇情發展跑,在腦中抽絲剝繭、推測,或是隨著情境提心吊膽,是閱讀懸疑類小說的一大樂趣。我很愛這種讀到欲罷不能、暢快淋漓的小說,但有些讀完就過了。真正厲害的是,明明真相已大白,仍會讓人想重複回味,而且趣味不減。
這種「耐看」的懸疑驚悚類小說不多,而布萊恩・弗利曼的這兩本書做到了。
在我醒著的時候,我尋找那頭野獸,但在我的夢裡,那頭野獸在追捕我。
《那年雪深幾呎》的故事發生在美國北方的米特爾郡小鎮,主線是孩童失蹤案,以副警長榭爾比・雷克為中心展開查案,全書沒有真正的惡人,敘事節奏適中,小鎮的人情味較濃而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更深,整體較為溫馨、悲傷;《厄蘇利納》的舞台則是神話怪獸厄蘇利納的起源地黑狼郡,由蕾貝卡・科爾德為敘述者,繞著性騷擾訴訟與血腥謀殺案(還有身世之謎)打轉,劇情推進較快,不只一個惡人且處處存在偏見與歧視之惡,整體較為暴力、沉痛。
(*注意,我說的是「惡人」而不是「兇手」,我可沒爆雷喔~)
以時間軸來說,《厄》比《那年》早了二十年,但兩本故事是獨立的,閱讀順序可隨意。我的閱讀順序是:《那年》→《厄》→《那年》→《厄》。(是的,我愛到短期間內把這兩本書讀了兩次!)
《那年》是去年讀的,無論是偏僻封閉小鎮的描寫、女主角榭爾比・雷克與養父湯姆・金恩之間的感情、失智及字謎與案件互相呼應連結等等,在作者細膩優美的文字下,讀起來暖而惆悵,成了我的愛書之一,所以在作者推出新作《厄》後,聽到犢友說一句「大推,翻譯得不錯」,我連書介都沒看,直接就購入了,完完全全沒注意到原來《厄》是《那年》的前傳。
超級金魚腦的我當然早就把《那年》裡的人名忘個精光,所以當貓頭鷹出現時我只覺得「真熟悉,作者怎麼這麼愛這個元素呢?」,直到中後段的一些細節突然連結起來時,我才像被雷打到般心頭一驚,後知後覺發現這兩本人物之間的關聯,「喔喔喔喔喔這個人原來是他!」「原來妳是她的……!?」在心裡激動地鬼吼鬼叫了一番,冷靜下來後,覺得自己實在太蠢,不過這也增添了幾分閱讀驚喜啦。
懸疑類的小說嘛,提劇情說細節怕破壞別人的閱讀樂趣,用「善意旅人的終點是地獄。以善意為出發點的道路,常常帶我們下地獄。」這句話來總括《那年》再適合不過,至於《厄》,我簡單扼要的感想就是:細思,極恐。
不得不說,作者營造氣氛的功力很強,有好幾段我都讀到屏息。印象最深刻的是襪子濕掉那段,害我緊張到肩頸緊繃,忘了呼吸。還有啊,這本裡的惡人多多,讓人拳頭發硬,而某個角色已經不單純是可惡可恨而是恐怖了,一想到有這種人在身邊這麼多年,我整個人都毛了起來!!!
讀完《那年》的感受是淡淡的哀傷與遺憾,而《厄》則是真相太衝擊,當下有點回不過神,凌晨按下完讀鍵,關掉閱讀器,熄燈躺下後,細細回想,情緒整個大翻湧,又氣又難過,想到整個睡不著。
完全同意少年捷伊所說,「天氣很爛,食物很爛,人也很爛」,這個鳥不生蛋的荒野簡直爛透了。(這男孩的境遇也超令人心碎……)傳說中的怪獸厄蘇利納是否真的存在且先不論,我覺得這個小鎮取名為黑狼郡真有意思,女人的確就像身處(色)狼窩,好幾個男人都是活該被千刀萬剮的禽獸!(對於那幾樁謀殺案的死者我只有滿滿嫌棄,給予一丁半點的憐憫我都嫌多餘!)
在懸疑犯罪小說中加入「傳說中的怪物」這類非現實元素並不符合我的喜好(不是奇幻類的就不要給我搞什麼怪獸月圓之夜變身殺人喔我會生氣),但是這兩本裡面的怪物「厄蘇利納」另有深意,非常喜歡其背後象徵的意義與暗喻。這頭以雙腳走路、不斷發出噗嗤聲的神祕怪獸,吸引著人們去搜尋、獵捕,但牠是否真的存在?如何隱身又為何現身?誰能斷言自己體內沒有那麼一頭沉睡的獸?又有誰能保證牠永遠不會甦醒?無情畫下的利爪便是惡?流濺鮮血的屍肉便是善嗎?被追捕者為惡,追捕者便是正義嗎?善與惡、黑與白,從來不是絕對。(好了,為了避免劇透,我不能再多說了。)
兩本我都愛,硬要比較的話,《厄》的懸疑度高一點、戲劇張力較強,而《那年》則是人物間的情感流動多一些,耐讀性較高。當然,《厄》也發揮了加分作用,讓幾個要角的形象更立體飽滿,讓我在二讀《那年》時,用全新的眼光去看湯姆・金恩這個男人。
初讀《厄》時,女主角蕾貝卡・科爾德及其他女性的處境令我滿腔怒火,從頭悶燒到尾,然後爆炸。情緒沉澱後,這些憤恨在二讀時轉為滿滿的揪心與不捨,很多原本沒什麼的句子都變得別有深意,被一些小細節連發攻擊到紅了眼眶,情緒堆疊到尾聲的一二六酒館派對時,周遭的人對蕾貝卡的一句句維護、關心與憤怒不解都讓我的心又酸又暖。(除了猶如父親般的戴瑞外,我對珊卓與諾姆這兩個角色也有著莫名的喜愛,這三個配角讓這個殘酷的故事保有一絲絲溫暖。)
總之,二讀後的喜愛度與感動度都大大增加。
閱畢後腦中一直像榭爾比一樣,忍不住想著一個個「要是那時沒有……就不會……」,但命運的齒輪裡沒有容許「要是」存在的空間,有些事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必然,比如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方而有了美好的邂逅,在錯的時間點出現在錯的地方而人生天崩地裂、萬劫不復。
如蕾貝卡所說……
「我猜人生會把你帶去你該去的地方,無論好壞。」
後記murmurs
1.我相信有些事情冥冥之中自有註定(像是姻緣或孽緣啦),但是並不完全服膺於命運之說,至少有些事謹慎小心沒壞事,至少在無可避免地出事後不會那麼悔恨。
比如,《那年》裡的兇手如果不要XXXX(防雷)也不會好心辦壞事,又比如《厄》的女主角蕾貝卡的情路告訴了我一個道理,身邊情人要慎選,不要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幸福而有一絲草率或將就。如果婚姻是墳墓,那也要耐心地精挑細選,相中一塊風水寶地再埋進去也不遲呀是不是?又比如,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沒事別一個人亂亂跑,有冒險犯難的精神是好事,但是不懂得保護自己就是會出事!(也不是要檢討受害者啦,但是這個世界就真的不是什麼童話故事而是恐怖故事嘛,誰能料到何時何地會有禽獸撲來?小心點才能確保船能平安駛到終點呀~)
2.私心覺得這段裡面的丹尼小朋友很欠扁但又很可愛,蕾貝卡的回應也很機智,是整本書唯一讓我嘴角上揚的地方,容我貼上來分享一下。
雖然我家小蠻牛沒做出把金魚衝進馬桶裡然後打電話去警局求助這種事,但是趁大人不注意做壞事後再拉著姑姑(=我)的手淚眼汪汪說「請幫忙!」or「怎麼辦?」,這種事已成姑姑日常,如果我有蕾貝卡的一半幽默就好了!
私心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