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偷書賊」讀後感

    先講結論,這應該是我看過非常非常好看的小說之一,以致於我在讀完最後一頁後,馬上就決定要寫一篇讀後感。

    本書採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但有趣的是第三人稱是「死神」。一開始閱讀,我也覺得詫異,感覺死神講故事有點牽強?後來才覺得這樣的安排真是巧妙,因為故事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墨沁鎮,死亡在戰爭期間是稀鬆平常的事,作者用死神的角度來客觀看待死亡,減輕了讀者的負擔,也輕描淡寫地反諷人類自己製造的死亡。

    「偷書」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本書的主角莉賽爾原本不識字,卻在偶然的情況下「撿」到一本「掘墓工人手冊」,那是她與弟弟和媽媽最後一次的聯繫,藉著思念(我想那是情感的轉移,莉賽爾希望讀懂那本書,能好好地懷念著弟弟),她踏入了文字的世界。自此,由於爸爸(實際上是養父)漢斯的教導、麥克斯的啟發、依爾莎(鎮長夫人)的協助,她逐漸地愛上文字與閱讀,沉浸在思想無限寬廣的天空裡。作者用希特勒的思想管制對比莉賽爾追求知識的手段(就是「偷書」)作為小說主軸,以德軍戰敗隱喻思想管制敵不過思想自由的力量,卻已造成人類毀滅性的浩劫,讓人不勝唏噓。

    我相當喜愛作者極力闡述的兩個觀點:一個是閱讀的吸引,其實不只是莉賽爾的偷書過程,其中還有許多小的故事細節描述,展示莉賽爾對於閱讀的愛好程度。舉例來說,莉賽爾常在半夜被惡夢驚醒,於是要求爸爸漢斯教導他讀書識字;莉賽爾第一次公開在班上朗誦文章後被同學取笑,憤而和同學打架;莉賽爾在撿拾那本冒煙發燙的「聳聳肩」,為了不被發現而忍痛將它藏在制服底下;以及她看到鎮長夫人書房裡滿滿是書的神情,彷彿置身天堂,對書本愛不釋手。對於我們這些「視書如命」的重度愛書者,覺得這樣的描述很活潑生動。

    另一個觀點是思想的影響: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思想的改變,而思想就是在一點一滴自我對話中產生的。自我對話其實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或交談,一般生活化的交談,引人深思的部分不多;而閱讀剛好補齊了這樣的差距,其實我們看一個人有沒有料,只要知道他是否有閱讀的習慣便可略知一二。本書中莉賽爾就是在一本一本書的閱讀之後,逐漸在思想上做了改變;而大戰中希特勒對德國人思想的控制則是一個邪惡的洗腦,小說也透過麥克斯與希特勒的拳擊對戰,比喻著思想上的對抗,這一點應該可以讓很多人有「獨立思考」的自省,這應該是本書在聆聽有趣故事之外,最關鍵的副作用。

    另外,我也覺得這本書有幾個感人的點,它把人性的善良面,朋友的兩肋插刀,透過幾個小故事表現出來,令人覺得羨慕,真實的世界應該很難有這樣的朋友吧?第一個是漢斯信守承諾,收留了麥克斯,把自己全家的生死都賭了進去,只為了回報當年的救命之恩;又例如當莉賽爾的「吹哨客」被丟落河中,朋友魯迪是在第一時間脫去外衣跳入河中,在寒冷12月的水中搶救起這本書,連自己的生命都沒考慮。我想人與人的相處,常常是以禮相待,但在表面的禮貌之下,心裡的想法又是如何呢?大部分的朋友其實只能提供錦上添花的問候與關心,當你遇到困難,願意實際雪中送炭的又有幾個。小說中,彼此雖然常用「豬頭」「母豬」來互稱,但在無禮的外表下,心中卻展現真正的朋友之情,應該是作者對現實世界的一個反諷吧!

    回到「偷」這個字,偷是萬惡的淵藪,基本上的犯行都是從「偷」的念頭開始,偷書是一種閱讀的渴望,偷水果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偷取人的性命則是一種權力慾望到頂的滅絕心態。作者用死神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罪惡,也看待前幾段寫的善念,突顯出人類的可愛與可恨之處。但是這些都與生死無關,不是善良的人就會長命百歲,也不是邪惡的人必定會遭逢惡報,從這些角度,反而讓我們這些讀者產生一種豁達之情,好好過自己的生活吧,那些恩怨情仇在發生的當下,就已經過去了。

    拉長時間來看,偷書賊是講述莉賽爾9~14歲的故事,儘管在她的人生裡,可能只是短暫的一段,不過我相信這些人與事,會是她一輩子體驗最深刻的事。而我非常喜愛這個故事,關於朋友、善惡、人生,我都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思想是決定人生優劣的關鍵, 只可惜優劣並不等於貧富狀況......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