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研究:三種不同脫毛方法(剃毛、拔毛和熱蠟除毛)對腋下皮膚的影響?@MSMF知識PART

調查不同的脫毛技術(剃毛、拔毛和上蠟)對女性腋窩肌膚除毛前後的生理參數(如泛紅、乾燥度、水合作用、屏障功能、粗糙度與炎症因子等)變化影響...
隨著夏季到來,衣物漸減,裸露於外的肌膚部位漸多,特別是戲水遊憩時;加之社會文化認知的影響──體毛露出(除頭髮、眉毛&睫毛外)被認為屬不雅觀、有些失禮、令人尷尬的事。
因此,為了達成「光滑咕溜的肌膚外表」美容需求──發展出許多除毛方法,如刮毛刀剃毛、化學脫毛劑、直接拔毛、上蠟除毛、或雷射脫毛......等。
不同的脫毛法基本可分成兩大類:「斬草」與「除根」
  • 「斬草」(depilation)僅針對露出體表之外的毛髮下手──如刮刀斬斷毛幹、化學脫毛劑溶解軟化毛幹纖維──優點是較無痛、相對省錢;缺點則易引起接觸性皮炎。
  • 「除根」(epilation)除去包含外部的毛幹至深處毛根與毛囊部位等完整毛髮──如拔毛夾、挽面線或上蠟黏附等物理性暴力拔除毛髮、利用毛髮中黑色素吸收雷射光能產生高溫損害毛髮毛囊結構──優點是脫毛後維持期相對較長、甚至可永久性除毛;缺點是痛,並通常費用高(除拔毛便宜但費時),另刺激敏感、皮炎、毛囊熱損傷病變、色素沉澱或疤痕是風險。
  • (不同脫毛法優缺點整理,可參→Hair Removal Practices: A Literature Review
正因不同的脫毛方法,對肌膚健康狀態有不同的影響──所以R. L. Evans等人針對腋下脫毛前後的生理參數變化進行調查......

研究:不同脫毛法「剃毛、拔毛和熱蠟除毛」對女性腋窩肌膚的變化影響

60位泰裔女姓受試者(30~40歲),分組測試三種腋下除毛方式「剃毛vs.拔毛vs.熱蠟除毛」──觀察脫毛前、脫毛後30分鐘及48小時,腋下除毛部位的肌膚生理參數,包含紅斑、乾燥度、水合作用、屏障功能(TEWL)、皮膚粗糙度及炎症因子等變化?
結果:
  • 「剃毛」組所產生的紅斑程度最低,但引起肌膚短期乾燥問題最嚴重(脫毛後30分鐘),至48小時「剃毛vs.拔毛vs.熱蠟除毛」三組之間的水合作用、屏障功能(TEWL)&皮膚粗糙度變化,無顯著差異。
  • 另三組脫毛後所檢測到的炎症因子IL-1α與其受器 IL-1RA的表現濃度均往上升──其中與脫毛前相比,「剃毛」組的升幅最大(增加約2.1倍)vs.「拔毛」組1.4倍 vs.「熱蠟」組1.6 倍。
由此實驗數據而得結論:
  • 儘管三種脫毛法,均引起肌膚發炎因子的增加──但單次脫毛事件,並不足以導致亞洲消費者腋窩皮膚,因發炎而出現炎症後色素沉著過度(PIHP,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的問題。不過也不能排除,隨著施予脫毛程序的次數增加,而產生累積效應,腋下脫毛後「反黑」狀況。
  • 另從數據來看:脫毛後通常會搭配使用具「舒緩」功效的保濕配方──在「剃毛」組更能提供更佳的CP值,優於「拔毛或熱蠟」除毛。(畢竟「剃毛」所觸發的發炎因子增幅最大)。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MySkinMyForu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