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醫療決定:「過場」的形容詞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炎炎夏日,分享一本新書:《過場》,作者是現任大林慈濟醫院麻醉科吳育政醫師。知道這本書,是從這學期「生命倫理學」課程,帶學生看《一念》紀錄片,與學生一起感受「何謂無效醫療?」,進而用倫理學的思考方式思考「殺死」與「任其死亡」有何概念上的差異,以及其道德地位相比如何,再往下鍛鍊一段思考鏈:想想「自殺」(suicide)與「醫師是否可以協助自殺」有何道德關聯。
原本以為黑白色的紀錄片會失去學生的注意力,但卻意外抓住他們的眼神,播完討論後幾位學生來問:老師,你知道主角..現在怎麼樣了嗎?學生問得小心翼翼,溫柔。我帶著他們的問題回家,捷運上,我禮貌地傳了問候訊息給紀錄片陳志漢導演。好像一兩天後,導演傳來讓人欣慰的消息,轉告關心的學生後,學期繼續在上課與下課鐘聲間前進。隔一兩週,又收到志漢導演的訊息:吳醫師出了一本新書,希望一起繼續關注相關議題。
為什麼是「過場」?你也跟我一樣好奇嗎?醫師性格,不賣關子,自序第一行就寫:「『過場』在辭典的解釋通常是:戲劇中角色上場後,不多做停留,穿過舞台從另一側下場。」因為工作,見證許許多多病人過場,「有些平和善終,有些飽受折磨」,「有些家屬欣慰送行,有些遺憾終身」。誠然「過場是人生最後課題,特殊在於無可逃避、悲喜交集、千變萬化、沒有標準答案。一句沒有標準答案,是我最常在醫師演講與同學回饋裡聽到。然而,我們就在沒有標準答案裡,詢問專家意見,聆聽家人欲求,以及不斷思考我能做什麼的答案。
生命過場,可能的場景之一
書裡共有七幕過場,我在端午連假的早晨,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看完。吳醫師文字簡約,卻有舞台劇穿透人心的敘事力道。每篇文字都不多,但無法一篇一篇接著看,無法追劇。我在起身喝水、切洗水果中,沈沈地想著,身處場裡未過之時的是怎樣的心情。看完了,我為七幕過場各想一個形容詞,幫助自己留下記憶點。
  1. 〈黃道吉日〉是皆大歡喜的過場
  2. 〈歲月靜好〉是安靜退場的過場
  3. 〈終點到否〉是完美結局的過場
  4. 〈客死他鄉〉是走向他棚的過場
  5. 〈人間地獄〉是令人遺憾的過場
  6. 〈標準流程〉是正常演出的過場
  7. 〈大捨大德〉是理想模型的過場
看完這本書,我再次感受到吳醫師對身為無效醫療劇場一員的感慨,但也因為這本書,算是修正我原先猜測他對醫師是否協助自殺的立場的誤測。其中,我對〈終點到否〉(完美結局)、〈客死他鄉〉(國內醫療現況與傅達仁先生的臨終醫療決定)、〈大捨大德〉(家屬決定器官移植)幾篇最有感覺,裡面牽涉「活著的身體是何種容器」的醫學哲學討論,也與病人尊嚴的哲學觀有關。未來,我會將這些內容適度地整理後,加入生命與醫學倫理的教學與討論中。
謝謝吳醫師將書出版,也謝謝志漢導演分享。如果有興趣,歡迎一起了解《過場》,願我們都能擁有最想要的自我生命編劇位置,忠於自己地揮灑演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篇由德國哲學家費雪(Tobias Fischer)等人寫的〈是典範轉移前的警示嗎?一條連結假設倫理學和個人化醫療研究現況之進路〉(Alarming Symptoms of a Paradigm Shift? An Approach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Hypothe
    上篇我們談到,在醫學哲學的分析下,一般常使用的「遺傳性疾病」概念變得非我們日常想得那麼簡單。以單一基因遺傳的疾病來說,會發現雖然是指稱「單一基因」,但從基因到疾病的生成過程,卻是相當複雜和有許多例外存在。加上,目前許多生醫實作將遺傳疾病的治療願景放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上,但真正進一步去看,
    你有沒有什麼身體狀況是來自於你的家族?也許是父親那邊的血緣關係,或者,來自母親那邊的家族遺傳?無論是哪一邊,一般會以「「遺傳性疾病」(genetic disease)來指稱。「遺傳性疾病」通常指由遺傳一個或多個基因所造成的疾病。這樣的內涵讓人簡單地記憶為:只要跟基因有關疾病,都是遺傳性疾病,因為,人
    筆者第一次有意識地聽到「個人化醫療」(personaized medicine)此名詞,大概是在一次生物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上,當時有兩位生物學哲學家和一位醫師共同發表他們對個人化醫療最新的哲學觀點,詳細題目已經不記得了,但大致記得,他們鼓勵美國應該認真發展個人化醫療,此新興的醫療模式可免去公共醫療體系
    上節提到,資料在生物學實驗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個也很重要的角色是:模型。模型在科學哲學的討論已經很多,可說是有自己的討論分析脈絡。但其重要性,在生物學中也不例外。以新機制輪來說,機制模型的角色與定位、模組組合如何是有效的機制發現策略等都是重要的議題(葉筱凡,2020)。然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生物實驗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人人都曉得要拿「證據」才能說話的年代,資料變得到處可見,尤其是這一兩年,地球爆發世紀瘟疫,Covid-19的病毒在全球各處襲擊所有人類的健康。在防疫為首要的時刻,無論是病毒學家、公衛專家、醫療照護學者、政府部門、甚至各方公民,若欲表達意見,都被期待要拿出數據為其論述添加說服力。若在
    一篇由德國哲學家費雪(Tobias Fischer)等人寫的〈是典範轉移前的警示嗎?一條連結假設倫理學和個人化醫療研究現況之進路〉(Alarming Symptoms of a Paradigm Shift? An Approach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Hypothe
    上篇我們談到,在醫學哲學的分析下,一般常使用的「遺傳性疾病」概念變得非我們日常想得那麼簡單。以單一基因遺傳的疾病來說,會發現雖然是指稱「單一基因」,但從基因到疾病的生成過程,卻是相當複雜和有許多例外存在。加上,目前許多生醫實作將遺傳疾病的治療願景放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上,但真正進一步去看,
    你有沒有什麼身體狀況是來自於你的家族?也許是父親那邊的血緣關係,或者,來自母親那邊的家族遺傳?無論是哪一邊,一般會以「「遺傳性疾病」(genetic disease)來指稱。「遺傳性疾病」通常指由遺傳一個或多個基因所造成的疾病。這樣的內涵讓人簡單地記憶為:只要跟基因有關疾病,都是遺傳性疾病,因為,人
    筆者第一次有意識地聽到「個人化醫療」(personaized medicine)此名詞,大概是在一次生物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上,當時有兩位生物學哲學家和一位醫師共同發表他們對個人化醫療最新的哲學觀點,詳細題目已經不記得了,但大致記得,他們鼓勵美國應該認真發展個人化醫療,此新興的醫療模式可免去公共醫療體系
    上節提到,資料在生物學實驗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個也很重要的角色是:模型。模型在科學哲學的討論已經很多,可說是有自己的討論分析脈絡。但其重要性,在生物學中也不例外。以新機制輪來說,機制模型的角色與定位、模組組合如何是有效的機制發現策略等都是重要的議題(葉筱凡,2020)。然而,我們今天要談的是生物實驗
    在這個資料滿天飛,人人都曉得要拿「證據」才能說話的年代,資料變得到處可見,尤其是這一兩年,地球爆發世紀瘟疫,Covid-19的病毒在全球各處襲擊所有人類的健康。在防疫為首要的時刻,無論是病毒學家、公衛專家、醫療照護學者、政府部門、甚至各方公民,若欲表達意見,都被期待要拿出數據為其論述添加說服力。若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與朱為民醫師的相遇與合作,從最初透過他的書《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開始,逐漸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朱醫師透過故事引導大家思考死亡與生命品質的話題。透過病人的轉變和與家屬的互動,朱醫師展現了安寧療護帶來的真正力量—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能夠擁有愛與尊嚴。希望大家珍惜與親人的每個瞬間。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一個可以見證生老病死的地方。It's a place you can witness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Thumbnail
    與朱為民醫師的相遇與合作,從最初透過他的書《走過道謝、道歉,可以無憾道愛、道別》開始,逐漸了解安寧療護的重要性。朱醫師透過故事引導大家思考死亡與生命品質的話題。透過病人的轉變和與家屬的互動,朱醫師展現了安寧療護帶來的真正力量—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能夠擁有愛與尊嚴。希望大家珍惜與親人的每個瞬間。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Thumbnail
    一個可以見證生老病死的地方。It's a place you can witness 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這是一個探討生命的哲學文章,透過探討死亡與科技,呈現出了對於生命和生死的思考。科學進步醫藥發展似乎更能對抗死亡,但長生是否值得期待以及考科學結果背後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