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喚醒我們的創意腦

    我喜歡觀察在創作中的人們,無論是不經指導就能完成創意摺紙或繪畫的孩子,或公園裡席地而坐手持一本小畫冊專注描繪自然景物的成人,或許在他們腦中創作的過程產生火花並不完全相同,但就旁觀者而言,他創作時所顯露出來創造力的光芒並無二致。

    如果,當你看著孩子隨心所欲的運用手邊素材創作出各種藝術作品時,自然而然地發出讚嘆之情,並由衷地欣賞、接納他們神秘的大腦中創造出來的各種靈光乍現,那麼在成人的世界裡,能否抱持同樣的愛護與接納?

    如果,你認同孩子可以有夢想,願意以他的夢想為中心,圍繞著他的夢想,鼓勵他學習;那麼在成人的世界裡,能否給予同等的尊重與支持?

    人們創意思考能力是科技文化進步的主要途徑。

    以大腦神經網絡結構的觀點而言,創意能力是由大腦各區域三個神經網絡動態協作模式支持而生,這三個網絡分別為:預設網絡(default network),顯著網絡(salience network),執行網絡(executive network),也就是說,創意來源非右腦的專利,更非存在於特定大腦區域,而是一種透過一連串功能性連結(functional connectivity)構成之全腦網絡運作模式。其假設的大腦網絡運作模型為:預設網絡支持創意想法(idea)之產生,執行網絡支持評估該想法,顯著網絡偵測行為相關的刺激,辨識及選擇出源自於預設網絡發想過程中的創意想法,並將此訊息傳送到執行網絡進行更高階的處理。

    創意來自於組織的人力資源,就像自然資源一樣,各種未獲開發的天賦與能力埋藏在不同面向,每個人都有創造的潛能,都能夠以自身獨有的特質創造價值。人們以形形色色的背景、各種不同的特質進了組織,大家通常只看他們的教育背景與應徵職務專長、歷史經驗,然而在環境不停快速變動的時代,歷史經驗非但未必能預測未來,更有可能掩蓋個人長期未被開發的潛能。

    因此,組織能幫助個人探索其內在源源不絕的創意,認清自身的天賦,找到其熱情,就能激發出他們最好的表現,就是開發出珍貴的人力資本,以其智慧創造出來的效益,是機械設備等有形資產無法取代的。

    如果創意是個人全腦協調運作的產物,那麼一個重視創意的組織,也須重視其人員的大腦健康,尤其在後疫情時代,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根據麥肯錫健康研究院(MHI) 2022年全球 Z 世代調查,Z世代受訪者將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排列在身體、社會及心靈健康之後,且其中表示心理健康不佳或非常差者,為嬰兒潮世代的3倍,與其發展階段、家庭或社會態度、以及他們與社群媒體及科技的關係有關。從年輕的Z世代到嬰兒潮世代,都是大腦健康的社會生態系統(ecosystem)中的一環,雇主和受僱者都需要獲得良好的照顧與協助,大腦健康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環境和專家,環境可以包含:醫院、診所、社區心理健康中心、學校、大學、工作場所及家庭。專家包含: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顧問、治療師、社會工作者、護士、傳統治療者、經訓練的服務員,及同儕支持專家。

    為了恢復健康的大腦、喚醒我們的創意腦,營造更健康美好的環境!


    參考資料:

    1. “What is brain health?”, Mckinsey-explainers, featured-insights, Mckinsey & Company, August, 2023
    2. "Robust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bility from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PNAS, vol. 115, no. 5, 1087-1092, January 30, 2018
    3. "The Salience Network: A Neural System for Perceiving and Responding to Homeostatic Demand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Vol. 39, Issue 50 11 Dec 2019
    4. 讓創意自由,Ken Robinson(黃孝如、胡琦君譯),2011,天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Create better connection with others. Stay hungry and stay foolish to create value of knowledge.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