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2|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棉花帝國 讀書筆記(2)

    歐洲人瘋狂購買印度棉布,然後呢?

    raw-image

    殖民地(印度)的新制度:用規定及禁令,迫使殖民地為母國及商人利益服務–供應更多更低價的棉布。

    歐洲的新制度:用關稅保護本國產業。國家積極發展軍備拓展殖民地。

    另一件事:商人專注經營在地生意,深入瞭解並掌握供應鏈上屬於自己那個部分的細節。再透過血緣、親族、同鄉、同宗教等裙帶關係,決定誰可以合作、值得信任。商人們深入當地的同時,也逐步建構起跨洋貿易的網絡。

    工業革命開始之前:棉紡織業蓬勃發展

    工業革命尚未發生之前,英國蘭開斯特地區棉紡織業就已蓬勃發展。有錢(資本)、有技術、有原料、有工人、有市場:做得出來就能賺錢→想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賺更多)→工業革命。

    為什麼在英國蘭開斯特?

    1. 商業旺盛。英國相比於歐陸諸國,國王較為弱勢,舊貴族勢力又在之前玫瑰戰爭時被削弱→國王需尊重議會並與之分享權力,而議會中的仕紳許多具有商業背景→重視私有財產、商業發展興旺。私人資本透過裙帶關係積極尋找投資項目。(參考”大英帝國的經驗”)
    2. 交通便利。蘭開斯特地區附近的利物浦,是奴隸進出口興盛的港口。船運能替蘭開斯特地區帶來遠方生產的棉花、印度產的棉布(研究其中技術),也能把他們的產品賣去遠方的市場。
    3. 有做買賣的能力。英國商人有建立在血緣、親族、同鄉與共同信仰等基礎之上的關係網絡,能串起遠距貿易的各個環節。取得原料(棉花)供應→英國加工→販售到非洲部落或是美洲殖民地。
    4. 開創新制度。商人敦促國家力量協助履行私人契約,從而創造出有利於經商的各種措施。發展出金融工具提供資金跨洋調度、船運保險等。
    5. 技術提升。當地農民有羊毛業的經驗,也經常替商人代工紡紗織布。商人更透過商業間諜積極取得印度的加工技術。

    工業革命來了

    工業革命是怎樣?利用機械提高效率。

    利用水力紡紗→發明飛梭織布→發明珍妮紡紗機(輔以水力驅動)→水力驅動織布機→→→技術不斷創新

    紡紗織布從單純的人力,變成以機械輔助,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技術不斷創新是它的特色。

    工業革命又怎樣?大量又便宜。

    機械力的加入提高紡紗效率,促使新發明的出現讓織布效率提升。接連的創新,使英國生產的勞動力成本低於印度生產。英國生產+跨洋運輸,物美價廉傾銷全球。做得出來就賣得出去能賺錢,大家爭相投入。

    有些地方工業化了,有些沒有?

    國家的支持,決定了能不能成功工業化。重點是國家要有意願、也有能力去保護市場。

    l  保護國內市場-發展的初期要避免舶來品低價競爭

    l  發展基礎建設-交通運輸、港口

    l  國家有遍及領土的行政能力-保障私有財產、執行規範、有能力動員受薪勞動力

    l  國家有軍力-巡守國境甚至經營殖民地

    歐陸獲益於拿破崙的大陸封鎖策略,提供棉紡織業發展初期不受英國低價競爭的保護。美國、墨西哥政府則用關稅強力保護國內產業。

    但巴西因大種植園主人的利益傾向自由貿易,低關稅有利買奴隸賣原料,使得國內工業化無法成功。


    工業革命然後呢?改變了全世界的社會、經濟和政治體制。

    歐洲工廠賺錢→國力增強:要有更多便宜穩定的原料!

    • 往傳統產地找,或是仰仗美洲熱帶種植園提供。鄂圖曼土耳其、中亞、印度,多數傳統產地都失敗,無法在既有制度下有效提升棉花的供給。因為農民強烈抗拒放棄糧食只專種棉花(怕餓死)。
    • 在加勒比海的熱帶種植園利用奴隸生產棉花,出口量一時大增。但島嶼土地有限,還需面臨蔗糖、菸草等產品的競爭。
    • 生棉的供給量不能趕上製造業的需求。大危機?!美國南方崛起:地大(驅趕原住民)、資金充足(歐洲商人給予融資)、人力充沛(購買奴隸),一躍成為生棉供應的主力。

    歐洲商人尚無法控制由農民主導生產的地區,棉花的來源主要是以奴隸生產棉花的殖民地種植園。一旦生棉供應充足→工廠需要更多勞動力!

    農民→受薪勞工。發展出新的社會階級

    • 誰進工廠?廉價的紗線棉布使農村的紡織工人失去收入,被迫移居城市加入工廠。家庭在經濟壓力下,派孩童與女性去工廠工作。但傳統農民與工匠仍固執堅守舊秩序,不願成為工廠勞動力。想賺大錢的商人和製造商為了取得勞動力,促使政府修改體制。國家透過修法、徵稅、縮減公共空間等,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人民被經濟壓力逼迫,進入勞動條件極差的工廠工作。
    • 新的制度逐漸成形:工廠支付薪水,動員大量工人並監督其工作、確保生產效率、讓工廠賺錢。國家立法保護工廠主人的權益,協助鎮壓因惡劣勞動條件暴動的工人。工廠主人依賴國家的力量讓工廠運作累積資本,國家的力量逐漸滲透到每個國民的日常生活。
    • 國家的力量增加要依靠著國內工業化的成功→傾國之力投入發展工業。商業間諜讓工業技術擴散至歐陸,棉紡織業在歐陸擴張,社會體制的改變也在歐洲蔓延。

    分工更細緻→誕生新的規矩

    棉花的生產到消費這個過程,隨著規模膨脹分工更加細緻。

    一開始:種植園→出口商→進口商→工廠

    到後來:種植園→承購商→出口商→進口商→銷售經理人→採購經理人→工廠

    • 承購商提供資金給種植園,加速擴張棉花的生產。種植園用未來將產出的棉花、甚至是奴隸做為抵押,從承購商(背後是歐洲資本)取得資金。
    • 專業經理人加快了棉花的流通。他們不屬於工廠也不屬於貿易商,以媒合雙方為業。專業經理人以寄送樣品取代現場驗貨,以加速工作進程。而後他們更組織起來,透過制定標準,替產地品種品質各異的棉花分級。將原本自然且多樣的棉花,成為抽象化的書面資料。棉花現貨→棉花樣品→棉花分級資料,棉花市場的流通效率大幅提升。專業經理人不只制訂規矩、分發訊息,更提供仲裁,有效率地組織起棉花市場。
    • 貿易商則創造綿密的交易網絡,經營人脈以蒐集資訊:誰有信用?未來棉花價格是漲是跌?甚至辦報紙來分享資訊,藉以提高自家信譽、吸引新生意。貿易商不只有效串連起種植者、製造者和消費者,更積極遊說政府以打造適合的經商環境:碼頭、倉庫、鐵道等基礎建設+設計並執行法律架構。

    紡織業的發展也帶動新的產業:鐵路運輸業→鋼鐵業。

    印度:殖民地政府影響力擴張並增加

    印度農民堅持生產糧食作物(怕餓死),沒有專種棉花,一直無法有效增加棉花生產以出口。但母國企圖增加棉花生產的措施,如興建港口改善交通,使殖民地政府更深入各地偏僻的農村。殖民地政府擴張→低價英國貨入侵→在地傳統紡織業逐漸被淘汰,舊有社會體制也隨之瓦解。英國商人主導的殖民地政府掌握的範圍擴大到內陸,建立新的體制(推行規範、實施禁令等),以服務母國商人與製造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