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1年,因為普魯士入侵素來與奧地利具有爭議的西里西亞地區,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立即指派部隊前往西里西亞地區駐守,阻止普魯士的進軍。由於奧地利軍指揮官選擇一塊優勢地形作為防守陣地,並多次以輕騎兵有效騷擾普軍前線與後方之間的輜重補給鏈,使得普軍難以推進,遲遲無法完全吞併西里西亞。作為普軍盟友的法軍及巴伐利亞軍則同時從奧地利西側入侵,攻略部分城池後,聽聞普軍表示奧地利輕騎兵難纏,畏懼之心油然而生,進軍顯得格外小心。直至夏季,腓特烈大帝原規劃1年即完全吞併西里西亞的軍事進展大不如預期,深怕原本立場即搖擺不定的盟友薩克森軍心因此動搖,成為往後作戰計畫中的未爆彈,於是在1741夏季請求盟友法皇路易十五前往薩克森,向當時的選侯腓特烈.克里斯蒂安表達關心,加深普、法、薩、巴四國軍事同盟的穩固性。
法皇路易十五除了打算以軍事力量吞併奧地利外,還打算透過政治手段爭取即將在隔年舉行的皇帝選舉中勝出,讓較為親近法國的查理七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而極力爭取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大公的支持。而奧地利女皇瑪麗亞夫婿佛朗茲一世同為皇帝參選人,背後則有英國撐腰,英國為對抗法國,甚至以「護皇」名義出動軍隊,駐紮於尼德蘭,雙方競爭越演越烈,終於演變成動用軍事要脅帝國大公來獲取選舉支持的激烈手段,而衝突地點就位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法皇派遣了3名將軍,兵分三路開進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型城市內,以軍事控制城內,影響政治傾向後,隨後突襲了奧地利軍的補給車隊,並且進逼位於尼德蘭的英國護皇軍,打算直接以軍事力量逼迫英國及奧地利退讓。
而位於奧地利的法國遠征軍,自秋季起逐漸與巴伐利亞軍及薩克森軍收緊防線,期望在與奧地利的首戰上獲得勝利,同時在心理層面上取得優勢,建立威望,於是就在1942年春季,佈署完畢的巴、法聯軍以三方面進軍夾擊1支奧地利部隊,但巴伐利亞軍兵力原本就居於劣勢,又因為指揮官失誤,選擇了不利於己的戰場,使得巴軍遭奧軍全數殲滅,幸而法軍即時發起第二波攻勢,成功擊退奧軍,然而巴軍的潰敗,使得巴伐利亞邊界毫無設防,另一支奧軍則虎視眈眈,準備大舉入侵,展開反擊。
普魯士軍見奧地利與法國已開戰,認為奧地利軍應已消耗部分戰略物資,無法承受2面作戰的大量消耗,於是捨棄先前僵持的策略,以優勢兵力突擊奧軍,卻也一如所料,獲得了重大勝利,迫使奧軍退守。普軍原以為隨後佔領西里西亞全境的大門將開啟,但奧軍立刻調派兵力協防,普、奧雙方的周旋依然持續。
1942年夏,法軍持續推進,打算繼續給予奧地利壓力,卻因為忌憚輕騎兵的神出鬼沒,在進軍路線上拿不定主意,一不留神,大部隊與補給車隊竟相距過遠,奧軍抓準時機切入法軍與補給車之間的區域,搭配輕騎兵,共同阻斷法軍補給路線。因為奧軍突然出現在眼前,法軍補給車隊急忙撤離,而法軍則在斷糧的狀態下回救車隊,與奧軍展開交鋒,然而奧軍戰略目標為破壞法軍補給車隊,因此並不戀戰,在控制戰鬥損傷後,即宣布撤軍,緊追補給車隊,成功搗毀法軍的補給物資。
1942年秋季,奧軍攻入巴伐利亞,位於奧地利境內的法軍斷糧等前線戰況回傳到路易十五及腓特列大帝耳中,2人均輕嘆搖頭大勢已去,唯一值得高興的消息就是秋季舉行的皇帝選舉已確定由親法的查理七世勝出。不久,路易十五認了戰敗,宣告投降,與奧地利展開和談工作,聯軍瓦解,本次戰役由奧地利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