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閱讀時間 ‧ 約 31 分鐘

[市場解讀&操作分享]20220902

    注意:操作策略會因個人資金、心態、目標有所不同,本文目的僅為記錄與分享筆者自己的操作策略,並非任何投資建議。
    raw-image

    鮑威爾演說

    在20220826當天,隨著聯準會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發表談話,而這次談話也是九月的利率決策會議之前市場最後解讀未來貨幣政策方向的機會之一,而隨著鮑威爾鷹派的發言,澆了原本期待聯準會立場轉鴿的市場一頭冷水,隨即開始美股本周慘烈的跌幅。

    從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日k圖,我們可以看出在本周聯準會發表談話後,市場應聲下跌,快速摜破了月線及季線,改變了原本由蘋果帶起的反攻趨勢,並且我們可以從蘋果的技術線圖看出,在20220819時出現了所謂的「島狀反轉」後,股價在月線震盪了幾天,但隨著鮑威爾的鷹派言論出現,出現一根大紅K摜破了月線,也就是在上篇文章我所指的「影響風向的大事件」,也因此我認為這波漲勢到此為止,所以我在這位階進行了獲利了結,並且持續觀望後續有機會再進場的時間。

    接著來好好看看鮑威爾到底說了什麼,究竟市場這樣的反應是否過度反應呢?

    1. 央行可能會繼續升息,並且維持高利率環境來遏止通膨,駁斥聯準會將會快速逆轉政策的說法。
    2. 再次異常大幅升息(3碼)可能是適合的。
    3. 短期通膨數據改善並不會停止聯準會升息的步伐(CPI、PCE)。

    以上是我簡單整理鮑威爾所提出的幾個主要論點,其實原則上圍繞著短線上雖然看到通膨指標回落,聯準會目前的首要目標為將通膨降至2%以內,而如我在前面文章所提到的,聯準會既不產油、也不產礦,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持續的緊縮貨幣,打擊需求端,雖然會造成失業率的攀升,但這樣才能確實壓制通膨。

    上圖為fed watch,為市場對於整體聯準會升息的主流預期,可以看圖中看出,從上週五鮑威爾發表談話後,整體市場預期已經到達了升息16碼的位置,而在此之前的連續四次升息已經到達了6月FOMC委員會給出的中性利率水準(2.25%~2.5%區間),而FOMC委員會最新預估為至2023年底基準利率僅略低於4%,若以此來計算,則尚有約6碼的升息空間,確實有可能如FED WATCH所提及的升息約16碼。

    強勢升息的反思

    強勢的升息可以藉由壓制需求來移除物價的僵固性,也就是當需求變弱時會使得商人調整定價,而這樣的情況對於長期而言的經濟反而是好的,並且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各種下修財測,這時股價確實會有一段強烈的修正(現在正在進行中),但越是在這種時候,市場越有可能因為過度恐慌而修正過頭,而未來的企業財報若是擊敗預期,或許可以預期有一波強勢的反彈,甚至帶來新一波的多頭,要切記「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 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美股在經歷了為期約一個月的強勢反彈後,近期又再次回到疲軟的市況,現在回頭來看看在這為期一個月的反彈時,投資人是以什麼觀點來看待的,我簡單整理幾個論述:

    1. 升息已經確實壓制了通膨,甚至影響到了企業實質獲利,而聯準會希望經濟「軟著陸」,因此有望在明年看到降息
    2. 第二季GDP負成長,因此聯準會有望改變鷹派升息路徑

    大概都是找到一些客觀上不好的總經數據,開始說服自己聯準會態度有可能開始轉向鴿派,確實通膨的數據也有明確的改善,因此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美股展開了約一個月的強勢反彈,但其實仔細思索後,這其中參雜了多少對於聯準會立場改變的一廂情願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現在看來,當聯準會打破了這些曖昧不明的立場時,我們看到的是股價快速的下跌,也因此我們可以判斷之前的漲幅有許多來自於看漲追漲的市場情緒

    由此可以衍生出,聯準會強勢的升息不僅是壓制市場上的需求端,也可以壓制市場對於未來展望過於樂觀的預期,能做到這樣實質的壓制過於樂觀的預期也要歸功於目前的聯準會可以藉由頻繁的與市場對話,來修正市場對於未來經濟的預期,這樣逐步地消除市場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場因為抱有錯誤預期而被現實重擊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我認為聯準會在「長痛」與「短痛」之間,選擇了「短痛」,確實這樣的「短痛」在短線上會造成巨大的痛苦,並且也會影響到就業市場,但若是聯準會依照之前的態度,則會使情況再次陷入在20220620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詭異螺旋,因此我認為持續表現鷹派態度對於整體市場而言是更好的,並且因為貨幣政策轉為緊縮,股價未來V轉的機會並不高,因為整體市場並沒有過多的資金/信心可以快速湧入資產,反而會是隨著基本面轉強而逐漸震盪走高的情況

    台灣市場

    如同過去幾篇文章所討論的,近期我將大部分心力放在美股上,因此對於台股的著墨不深,也沒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想法,因此我打算就簡單描述幾個我所觀察到的現象,並且試圖對於這樣的情況給出一些解釋,試著完整口中的故事。

    1. 台灣加權指數在技術面上強勢摜破月線與季線,目前看來技術面上尚未出現明顯的支撐,因此我認為若是要抄底的投資人不應該操之過急,應該靜待技術上出現支撐後再規劃是否進場
    2. 近期強勢的族群為:再生醫療、製藥、食品生技,剛好都是在台股我原則上不會去碰的族群,原因為這類型的股票幾乎都是依靠未來的夢來支撐股價的,並沒有基本面營收可以觀察,我自認沒有跟上市場先進對於股價的敏銳度,因此我一向會把這類的股票當作投機類股(投機並沒有任何不對),但我不會將自己的真金白銀投入這樣的市場中。
    3. 在市場下殺的過程中,有些族群是我認為短期難以再次站回原點的,主要因為這些企業是受到疫情、戰爭等短線題材受惠者,當這些題材不受市場青睞後,股價容易從哪裡來就那裡去,而我認為:航運、面板、原物料,這些族群是我認為短期內,若沒有再次發生影響整體格局的大事件,股價難以回到原點的族群。
    4. 如近期在文章中反覆提及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旺季不旺,因此台灣的相關供應鏈也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從重災區的PA族群、記憶體族群等等族繁不及備載,在這些受到衝擊的供應鏈中,若是能找到庫存調整完善、可以利用產品組合保護自身毛利率的公司,則是我認為短線上適合花心思去關注的企業。
    5. 若是在這時候選擇追逐投機性較高的股票(生技類),則要更加注意當市場情緒再度轉向時所帶來的風險。

    影響股價的因素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想花點篇幅來討論到底什麼會是影響股價的因素,但因為身處於市場中,隨時都要處裡大量的資訊,並且工作上偶而也會有事情打亂我好好思索這個問題,而近期因為我「幸運地」確診了,因此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整理思緒,並且寫成文章,因此在這邊我會努力討論看看如何利用影響股價的因素來進行投資決策的判斷。

    依照常見的教科書公式:股價=EPS(每股盈餘) x 本益比。

    股價為市場上每天買賣雙方交易所決定出的價格,因此這個價格並不會與公司的本質(基本面)有絕對的關係,也就是說即使有人能準確計算出一間公司的內在價值(雖然我不認為有人做得到),也沒辦法預知未來股價的走勢。

    EPS(Earning Per Share)為每股盈餘,也就是一間公司的盈餘平分給股數,表示一間公司每一股賺多少錢,因為不同公司的規模不同,因此我們難以直接比較獲利能力的差異,因此我們發展出了EPS這樣的指標。

    本益比即為利用股價除以EPS,也就是說依照這公司的盈餘需要多少年才能買下自己一股的股票。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把「EPS」視為公正的「企業獲利」,而市場情緒、資金動能等因素則會綜合表現在「本益比」,而在2022上半年我們不斷重複提及的升息、縮表,這兩件事情影響了資金動能、市場情緒,因此整個上半年即使企業依然交出獲利強勁的財報,但股價的修正卻不曾停止,而到了現在似乎整體市場對於評價已經有了共識,但在這時候企業營收卻開始出現雜音了,因此我認為下半年股價的討論則會聚焦在「獲利是否衰退」

    若我們都同意上半年已經將整體市場修正定調為「本益比」的修正,那麼下半年主要的課題就會是挑出營收並沒有如財測下調的悲觀的企業,但同樣的,若是再次出現如聯準會升息等的消息,則會再次搖擺定錨的本益比,屆時依然需要持續關注這類的消息。

    股價為何會上漲與下跌?

    這張圖雖然看起來是幹話,同一檔股票,當買方的力道比賣方更強時,股價會因為供不應求而上漲;當賣方力道比買方強時,股價則因為供過於求而下跌,但大多數人在交易時卻經常忘記這件事情,沒有任何人可以預知今天有多少股票要賣、有多少股票會被買走,因此股價走勢絕對是無法預期的

    雖然股價無法預期,但投資人依然樂此不疲地在市場中交易,期許自己能得到比大盤好的報酬,原因就來自於「股價企業基本面的關係,就像主人(基本面)遛狗(股價),雖然狗會亂跑,但長期而言狗還是會跟著主人走,因此股價永遠不會長期脫離基本面」,雖然股價無法預期,但企業的經營情況卻可以藉由長期的追蹤而預期,當投資人能找到經營情況比起整體市場平均更為優異的企業,則可以長期的打敗大盤的績效。

    股價上漲與下跌對企業的影響?

    股價上漲與下跌,對企業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股價上漲與下跌,對企業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股價上漲與下跌,對企業並不會有什麼影響。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因為在之前蘋果日報的事情中,許多人一窩蜂搶購蘋果日報的股票,或者如之前GME之亂的事件中,一堆散戶以為將錢投入次級市場可以實現公理與正義,很抱歉這些事情只出現在故事中,現實世界中,所有人到股票市場都只是為了賺錢,不要一廂情願的以為自己在實行什麼大義。

    資金是否充裕?

    近期我們經常討論市場上資金是否寬裕,通常我們會利用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來判斷市場上的資金量多寡,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在2022年以來整體負債規模已經有下降的趨勢,可以想像美元的流動性確實在下降,但對比過往來看,整體市場的資金量依然處於歷史高位,但確實相較於過往兩年的資金狂潮,已經有種派對已經結束的感覺,但我認為「市場上依然充斥許多資金,只是無處可去」,因此我認為未來各大指數的基期會比過往高很多,也就是說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遇見的資產評價都會比過往來的高。

    那台灣市場究竟資金多還是少呢?

    整體在台灣市場的資金我們在經濟學上分為M1A、M1B與M2三種,以下分開介紹:

    M1A =手上現金+支票存款+活期存款,為國人所持有的短期資金。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為國人手邊可動用的資金。

    「活期存款」與「活期儲蓄存款」有所不同,「活期存款」為針對法人(公司戶)使用的。

    M2為整體市場的資金。

    參考來源。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出,以流動性來比較的話M1A>M1B>M2,且M1B的年增率可以某種程度上的表現出「股市資金動能」,因此確實有人會以M1B與股市大盤來做圖,進而判斷整體台股的動能。

    回到正文,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台股整體資金水位依然很高,但股市表現不如預期,很大原因來自於台美利差的持續擴大,造成外資持續提款,金流將持續地往美國去,並且若是如前文所提及的,美國升息的終端利率接近4%,則表示整體「無風險利率」接近4%,因此市場上的投資標的需要有足夠的獲利誘因才有辦法吸引投資人加入市場。

    Cheers,

    Nol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