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於2019年初發放了虛擬銀行牌照,經過約四年的運營後,金管局最近向業界進行了諮詢,計劃將"虛擬銀行"改名為"持牌數字銀行"。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最初命名時考慮到虛擬銀行沒有實體銀行的特點,因此選擇了"虛擬"這個詞,但近年來一直有人反映"虛擬"一詞給人不真實的感覺,因此現在藉此機會向業界進行諮詢。
金管局已於4月30日向8家虛擬銀行、香港銀行公會、香港有限制牌照銀行以及接受存款公司公會發出諮詢,諮詢將持續一個月。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隨著互聯網服務的普及,全球開放銀行業競爭的趨勢日益明顯,新興銀行開始在前台和後台都以數字化運營為主,主要面向年輕一代或以前難以獲得銀行服務的人群。在英美市場,這類以互聯網為主的銀行普遍被稱為"挑戰者銀行"(challenger bank)或"新興銀行"(neobank)。在亞洲地區,各地的類似銀行有不同的稱呼,韓國和新加坡使用"數字銀行"(digital bank)這個名稱,新加坡還進一步細分了"數字全面銀行"(DFB)和"數字批發銀行"(DWB)兩種類型,中國內地則稱之為"直銷銀行",台灣則有"純網絡銀行"。
根據虛擬銀行上週公布的2023年年報,香港的虛擬銀行去年合計虧損近30億元。共有8家虛擬銀行去年的虧損總額約為29.9億元,較2022年的34億元虧損有所縮小,收窄了約12%。
阮國恒表示,虛擬銀行的整體發展非常良好,貸款拖欠率並不嚴重,目前還沒有看到虛擬銀行考慮退出市場的跡象。目前一些滲透率較高的虛擬銀行能夠提供與眾不同的用戶體驗,同樣重要的是,虛擬銀行的進入明顯加速了傳統銀行的數字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