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挑撥離間

    佛陀在世時代,未成佛的悉達多父親淨飯王的弟弟為了私慾謀劃奪皇位,挑撥離間在戰爭中已由悉達多出面談和的敵國波斯匿國王。


    波斯匿王在談和過程中,對悉達多的智慧及心量生起恭敬心,但殺戮心與佔領鄰國企圖心仍重,也沒有智慧,於是輕易被挑撥成功。


    能夠挑撥成功,是因為波斯匿王對沒有求證的內容產生被欺騙的受害者情結,在這種情況下發出的攻擊性只會認為攻擊與侵略合理,因為覺得在討公道。


    因短短幾句話的挑撥成功,引發後續波斯匿王偷襲佛陀的國家,導致傷亡慘重,雙方敵對更甚,也使得淨飯王和悉達多被釋迦族的各國國王不滿。


    由於各國國王根本搞不清楚事實,也沒有看到波斯匿王於談和中被悉達多啟發的善念,各自持各自的想法跟認知,導致朝堂上屢次大亂鬥沒有一個具體方向,只能向囫圇的結果論傾靠,粗糙地指錯押罪魁禍首,而挑撥者正在現場感到竊喜,等待著諸亂之後篡位的可能機會。


    挑撥離間能夠造成的傷害可小可巨大。


    一直在我們生活中不斷出現。


    分辨不清挑撥與事實。


    眼見不一定為憑,聽見不一定為憑,都要有智慧去觀照,才能產生一連串有邏輯的理解力。


    奸人始作俑者的眼神,他知道誰是無辜的,他的挑撥離間煽動成蝴蝶效應引發戰爭死傷慘重還未能止息。

    無辜的是誰?最知道的除了無辜者本身就是挑撥者。


    (圖片為印度劇「佛陀」截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