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透視美國富豪的真實面貌:《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湯瑪斯・史丹利(Thomas J. Stanley)的《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效法有錢人的理財術,學習富人的致富之道》(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The Surprising Secrets of America's Wealthy)一書,以其對美國富豪生活方式的獨特洞察,打破了大眾對富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史丹利透過長達二十年的研究,收集了大量數據和案例,深入分析了美國富豪的致富之道,並揭示了他們與一般高收入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隱藏的富豪:低調、務實、不炫耀

  本書首先挑戰了人們對富豪的刻板印象,指出大多數百萬富翁並非居住在豪宅區、身著華服、駕駛名車的「炫富」一族。事實上,他們往往隱藏在平凡的社區中,過著低調、務實的生活

  • 鄰居可能是隱形富豪:書中提到,大約一半的美國百萬富翁並不居住在高檔社區,而是散佈在中產階級甚至勞工階級社區中。這意味著你我身邊的鄰居,可能就是一位身價百萬的隱形富豪。就像近期新聞報導中,一位看似平凡的清潔工,退休後竟捐出畢生積蓄數百萬美元給慈善機構,令人驚訝不已
  • 衣著樸素,不追求名牌:史丹利的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百萬富翁購買西裝的價格不超過 399 美元,甚至有十分之一的人從未花超過 195 美元購買過西裝。他們更注重服裝的品質和耐用性,而非品牌和價格;這與社群媒體上常見的炫富現象形成強烈對比,許多網紅或年輕人追求名牌服飾,以展現自身的社經地位,卻忽略了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 汽車耐用,不盲目追求新款:書中指出,超過 80% 的百萬富翁會購買汽車,而他們購買最貴的汽車價格也不超過 41,300 美元。他們偏好購買耐用可靠的車輛,而非追求最新款的豪華車;這與某些企業高階主管或演藝明星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往往將豪華汽車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即使負擔沉重,也要不斷換購新車

 

富豪的成功密碼:勤儉節約、目標導向、理性投資

  史丹利認為,百萬富翁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源於他們自律的財務習慣明智的投資策略

勤儉節約,量入為出

  無論收入多寡,百萬富翁都奉行「量入為出」的原則,將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和投資,而非過度消費

  • 預算管理,精打細算:超過 60% 的百萬富翁會制定家庭預算,並清楚知道每年的支出,而高收入但非富豪的人群中只有 35% 的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們會仔細規劃消費支出,避免衝動消費和不必要的浪費;這種精打細算的精神,在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更顯重要。許多人因疫情或戰爭等因素失去工作或收入減少,更需要學習如何有效管理財務,才能度過難關
  • 控制支出,避免不必要開銷:百萬富翁往往會在生活中尋找省錢的方法,例如購買二手車、在折扣店購物、自己修繕房屋等等;這種「省小錢、賺大錢」的觀念,與近年來流行的「FIRE」(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運動不謀而合。許多人透過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儲蓄和投資,以期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目標導向,規劃未來

  百萬富翁會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並花時間規劃財務未來。他們會定期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並根據目標調整投資策略

  • 設定目標,擬定計畫:超過 75% 的百萬富翁和高收入者都表示,他們設定了在退休前致富的目標。然而,僅僅設定目標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將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畫;例如,一位年輕人設定了 30 歲前存到 100 萬元的目標,他可以制定每月儲蓄金額、投資標的、預期報酬率等詳細計畫,並定期追蹤進度,才能有效達成目標
  • 專注投資,提升財務知識:百萬富翁平均每月花費 8.4 小時規劃投資,相當於每年約 100 小時。他們會積極學習財務知識、研究投資標的、諮詢專業人士,以提升投資報酬率;相較之下,許多人卻將時間浪費在追劇、玩遊戲、逛街等娛樂活動上,卻忽略了提升自身財務知識的重要性

 

理性投資,避免投機

  百萬富翁傾向於進行長期投資,而非追求短期投機獲利。他們會選擇具有穩定成長潛力的標的,並耐心等待投資成果。

  • 長期持有,避免頻繁交易:超過 90% 的百萬富翁持有股票的時間超過一年,其中更有 32% 的人持有股票的時間超過六年。他們相信「時間是投資朋友」,透過長期持有優質標的,可以獲得穩定的報酬;相較之下,許多散戶投資人卻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頻繁買進賣出,導致交易成本增加,最終反而虧損
  • 價值投資,選擇優質標的:百萬富翁偏好投資自己熟悉且具有長期成長潛力的產業,例如巴菲特長期投資可口可樂等公司,就是價值投資的典範;相較之下,許多投資新手卻容易受到市場炒作影響,盲目追逐熱門股票,卻忽略了公司的基本面和長期發展前景。

 

財富傳承的陷阱:過度溺愛可能適得其反

  史丹利指出,富裕父母如何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是一門重要的課題。過度的經濟補助可能適得其反,削弱子女的經濟生產力,甚至扭曲他們的價值觀。

經濟依賴,缺乏獨立性

  接受過多經濟補助的成年子女容易形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 「啃老族」現象:許多富裕家庭的子女即使成年後仍無法經濟獨立,需要依靠父母提供金錢援助,形成了「啃老族」現象;近年來,「啃老族」現象在全球各地都有增加趨勢,反映出年輕世代面臨的經濟壓力和就業困境。然而,長期依賴父母的經濟援助,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反而可能導致惡性循環
  • 缺乏抗壓性和適應力:長期接受經濟補助的子女,在面對挫折和挑戰時,往往缺乏抗壓性和適應力,難以克服困難,最終可能一事無成;例如,一位習慣接受父母金援的年輕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資金周轉問題,他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求助,而非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最終可能導致創業失敗

 

弱化競爭力,缺乏奮鬥動力

  經濟補助可能弱化子女的競爭力,使其缺乏奮鬥的動力,最終難以在職場上取得成就。

  • 安逸的生活環境:長期生活在優渥環境中的子女,可能缺乏對金錢的正確觀念,也缺乏努力工作的動力,最終可能難以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生存;例如,一位習慣於奢侈生活的富二代在進入職場後,可能無法適應朝九晚五的規律工作,也難以忍受工作的壓力和挑戰,最終可能選擇放棄工作
  • 錯失學習和成長機會:過度的經濟補助可能剝奪子女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使其缺乏應對挑戰的能力,最終難以獨當一面;例如,一位父母安排好一切的富二代可能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可能不知所措,最終難以擔負重任

 

扭曲價值觀,過度追求物質享受

  長期接受經濟補助可能扭曲子女的價值觀,使其過度追求物質享受,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成長和自我實現

  • 物質主義至上:過度重視物質享受的子女,可能將金錢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忽略了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社會貢獻等重要價值;例如,一位習慣於揮霍無度的富二代可能將名牌服飾、豪華汽車、高級餐廳等視為理所當然,卻忽略了家人朋友的陪伴、個人興趣的培養、社會公益的參與等重要事物
  • 缺乏同理心和責任感: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子女,可能缺乏同理心和責任感,難以理解他人的困境,也難以承擔社會責任;例如,一位習慣於享受特權的富二代可能難以理解弱勢群體的困境,也缺乏回饋社會的意願,最終可能成為社會的負擔

 

致富的關鍵:商業思維與個人特質

  史丹利認為,成為百萬富翁的關鍵,並非單純依靠繼承遺產或選擇特定行業,更重要的是培養正確的商業思維和個人特質

  • 不畏風險,勇於挑戰:成功的企業家都具備勇於承擔風險的精神,敢於嘗試新事物,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例如,馬斯克在創立 SpaceX 和特斯拉時,都面臨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但他憑藉著不畏懼的精神和堅定的信念,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目標導向,行動力強:成功的企業家都具備明確的目標和強大的行動力,能夠將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畫,並持之以恆地執行;例如,比爾蓋茲在創立微軟時,就設定了讓每個人的桌上都有一台電腦的目標,並憑藉著強大的行動力,帶領團隊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了目標,改變了世界
  • 勤奮自律,持之以恆:成功的企業家都具備勤奮努力、自律克己的特質,能夠克服惰性和誘惑,持之以恆地朝著目標邁進;例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創業初期,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但他憑藉著勤奮自律的精神,從未放棄夢想,最終帶領阿里巴巴走向成功

 

總結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一書以其對美國富豪生活方式和致富之道的深入分析,打破了大眾對富人的刻板印象,並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理財觀念和成功之道

  書中所倡導的勤儉節約、目標導向、理性投資等理念,在當今這個充滿挑戰和變革的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例如 2023 年,全球經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通貨膨脹、利率上升、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層出不窮。許多人面臨著財務壓力和不確定性,更需要學習如何有效管理財務,實現財務目標

  書中也提醒了富裕家庭在財富傳承方面的注意事項,過度的經濟補助可能適得其反,唯有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自主的能力,才能讓財富發揮正面的影響力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一書可以作為人們應對挑戰、實現財務目標的參考,幫助讀者建立正確的財富觀,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並最終實現財務自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識讀:一文一書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