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放下是什麼?逆來順受

在佛教道場,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兩種人:一種人是用規矩指責人,卻不守規矩;一種人是用錢布施,而高高在上,頤指氣使。這兩種人跟我原生家庭的信仰錯誤,有很大的關聯,因此,遇到這兩種人在指責別人時,我的情緒就會被挑起,很想去阻止,卻只能避而遠之,以免產生衝突。 與母親的信仰衝突,導致後來我犯了錯,傷害他人,以為是忤逆母親的緣故,而全盤接受母親信仰的偏差,反而讓自己更加走不出來心中的糾結。 如今,深刻體悟到宗教不是綑綁,應該是解脫。 可是,很多人走入了宗教,被規矩綑綁了自己,也綑綁了身邊的人,同樣綑綁了家庭,綑綁了事業,綑綁了人生的發展。 外表的光鮮亮麗,一帆風順,並不能保證信仰的正確,有時候,反而是限制了自己。 現在的我窮困潦倒,不只是福德不足,最重要的是智慧不夠。 我缺乏正知正見,才會一步步把自己推向絕境。 由於錯信了他人,把自己的能量耗費殆盡,以致於一無所有。 如果信仰的力量,會把人引導進入黑暗之中,而不是解脫光明,這其中就是有問題。 真正的解脫是接納與承擔,而不是逃避與恐懼,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並不是那麼容易放下,但是,明白放下是什麼,就會一點一滴走出來,然後,絕處重生,活出真實的自己,不再被那兩種人所影響。

Style : Neo Impressionist

Style : Neo Impressionist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 第五類【文叢】 / 188-193星雲說偈(共6冊) / 188星雲說偈1 / p139

放下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 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 ──古德


這是一首勵志詩偈,裡面說到了兩個問題:
第一、遇到挫折,有心無力時怎麼辦?當逆境來時,要如何應對?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輩子身處順境,也不會一直遭逢逆境。處順境時,應謙虛為懷,常存感恩;逢逆境挫折時,有智慧的人會將它視為砥礪自己進步的逆增上緣。如同佛世時,提婆達多經常毀謗、加害於佛陀,佛陀不但不以為意,反而視他為善知識,因而成就了六度萬行。有逆境,我們才懂得謹慎,才會激勵我們想方法來應對,轉逆境而成順境,所以說「逆境來時順境因」,逆境其實是順境。
第二、世間的人情冷暖,瞬息萬變,要如何去因應它呢?
講到人情,一般人都希望別人以熱情來對待自己,面對冷淡的感情,就會很難過、反感。其實君子之交淡如水,「人情疏處道情親」,世間人情本自疏淡,反而是無私無求的道情法愛,才是人生最珍貴、最真摯的感情,這樣的感情更長久。因此,元末明初的妙叶禪師在他著述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裡,提到了十不求行: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事不求無難,事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情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這十點,表相上看來是逆境,其實是順境,是幫助我們修養身心的逆增上緣;表面雖有很多不合乎人情義理的地方,卻合乎道情法理。所以說:「夢中何必爭人我,放下身心見乾坤 。」果能放下對世間的執著、迷惘,就可以見到自心清明的世界,見到生命裡的朗朗乾坤! 二○一二年五月十八日刊於《人間福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