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出門時有準時抵達目的地嗎?還是一路狂飆、狂看手錶,心裡默念:「拜託,不要遲到...」?
我們常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把「理想情況」當作「正常情況」來規劃生活。
美其名叫「樂觀」,實際上只不過是「不切實際」而已 。為什麼我們總是抓錯時間?
主持人 Laura 分享了一個來自某位女士做時間管理挑戰的故事:
這位女士總是低估各種事情所需的時間,她的先生常常半開玩笑地提醒她:「妳開的是車,不是時光機。」
👇 真實情境舉例:
- 🏃♀️你以為從家裡到辦公室只要 20 分鐘,實際上那只是某次國定假日、路上零車潮的神奇時刻。
- ✍️ 你曾經在半小時內寫完 500 字的文章,但那可能是抄同事備忘錄並修改得來的,並不代表你每天都能辦到。
- ⏱️ 你以為早上 9 點會議,8:40 開始穿鞋就來得及?別鬧了,那只會讓你邊吃早餐邊跑。
問題不是出在「估錯」,而是「幻想」
最常見的原因其實是我們根本不想承認事情要花這麼久。
- 不想承認:通勤要 40 分鐘 🚘
- 不想接受:買菜加排隊要 90 分鐘 🛒
- 所以硬把它壓縮成 20 分鐘、30 分鐘,然後全程焦慮、遲到、懊惱 😩
但你我都知道——這世界不是魔法世界。
你不可能穿越、瞬移、或讓時間暫停。
怎麼改變這種錯估習慣?
與其幻想快轉,不如面對現實、做出調整:
- 給每件事多一點緩衝時間
- 把那些你平常「沒算進去的小事」加進來:上廁所、找停車位、開關門、等電梯...
- 考慮生活優化選項:
- 和伴侶輪流接送小孩
- 每週爭取幾天遠距工作
- 線上購物代替實體超市
給自己的三個反思問題
- 你上一次遲到,是因為什麼沒算到?
- 你多久會對自己的「時間規劃」做一次檢討?
- 你可以在哪些地方,開始多預留 10 分鐘?
回到現實,效率才會提升
幻想世界裡我們都能準時、從容、事半功倍。
但真實世界裡,我們需要面對「物理法則」和「人生瑣事」。
📌 下一次做時間安排前,記得告訴自己一句話:
你開的是車,不是時光機。
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你的生活會少很多焦慮、多一點掌控感。
今日重點
- 📍 標題、主旨、會議主題請直接點出重點
- 📍 不要依賴「有空再說」這種模糊語言
- 📍 溝通前先想,對方需要知道什麼?
📚Advanced Vocabulary
1️⃣ underestimate (v.)
👉 低估、看輕
We often underestimate how long things will take.
我們常常低估事情需要花的時間。
📌 Tip: 「under」+「estimate(估計)」=估得太少!
2️⃣ extenuating (adj.)
👉 情有可原的、減輕罪責的
There were extenuating circumstances that made things faster.
當時有一些特殊情況,才會比較快。
📌 超實用片語:extenuating circumstances = 特殊理由、不可抗力情況
3️⃣ frenzy (n.)
👉 瘋狂,狂熱,狂暴
Underestimating time only causes frenzy and frustration.
時間估錯只會讓你焦頭爛額。
📌 視覺感很強的詞,常出現在新聞與小說中
4️⃣ badge (n.)
👉 識別證、徽章
Tap your badge to get into the office.
用你的識別證刷門進入辦公室。
📌 上班族日常英文:badge in/out(打卡進出)也是常見用法!
5️⃣ routinely (adv.)
👉 經常地、例行地
She routinely budgets only 20 minutes.
她經常只抓 20 分鐘時間。
📌 常見誤解:這個詞不代表「偶爾」,是「習慣性地、總是如此」
📝心得
在追求效率的時代,我們常急於跳過步驟、壓縮時間,以為這樣能更快達成目標。事實上,低估時間成本往往讓我們付出更高的代價,最後還得花更多時間彌補錯誤。
有句話說得好:「慢慢來,比較快。」這並不是鼓勵拖延,而是提醒我們,穩紮穩打的節奏,更能帶來真正的效率。
以我自己的學習經驗為例,曾經為了節省時間,試圖一次吸收大量資訊,結果卻是讀過就忘,無法內化。等到真正需要使用時,還得重新翻書,反而浪費更多時間。
這讓我意識到,時間管理的本質不是「擠出更多時間」,而是「用對時間的方式」。與其強行加快,不如留下緩衝,根據自己的節奏做好時間安排。
越是重要的事,越需要耐心完成。當你願意為每個步驟留出空間,效率與成果自然會跟上。
參考來源:Apple Podcast_Before Breakfast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
希望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
📎靈感來源:Before Breakfast Podcast(by Laura Vanderkam)
本文為個人學習與反思用途,非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