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病人:「肩膀活動度很好,影像沒問題,但一發球就痛、甚至痛到不敢練球。」
這不是關節壞了,而是肩膀正在發出「過度使用」的警訊。這篇文章,我們來解構一位14歲菁英青少年網球選手的肩部疼痛案例,從評估到治療,完整展現如何運用臨床思考力,找出真正的問題並有效介入。
🧾 病例概況|青少年投擲選手的典型困境
- 👧 個案背景:14歲女性,8歲起接受網球訓練,屬於高強度、每日訓練的青少年選手
- 🗣 主訴:右後肩疼痛已2週,痛點集中於發球接觸點與大力正拍動作
- 📉 疼痛程度:發作時達8/10,靜止時無痛
- 🧠 其他觀察:肩膀易疲勞、無神經症狀、影像無異常
看起來只是典型的投擲選手疲勞?但實際上,這是一場「微小控制失衡→累積性損傷」的慢性劇變。
🔍 臨床觀察與評估|三大問題線索逐一浮現
1️⃣ Scapular Dyskinesis(肩胛骨動作異常)
- 觀察:右肩內下角突出,符合 Kibler Type I
- 術語翻譯:肩胛內下角翹起,表示肩胛貼不住胸壁
- 臨床意義:若肩胛骨不能穩定貼合胸壁,就無法為肩關節提供穩定動力平台,旋轉肌必須加班出力 → 肌腱慢性疲勞

搭配測試:
- ✅ Scapular Assistance Test 陽性:輔助肩胛後傾與上旋後,肩膀活動明顯改善、疼痛減輕

- ✅ Flip Sign 陽性:施加阻力測試外旋時,肩胛骨內側緣翹離 → 前鋸肌、下斜方肌控制失能

2️⃣ 關節過動與微不穩定:Beighton Score ≧ 5
這名選手具有先天性關節過鬆體質,在過度重複訓練下,導致肩關節微不穩(microinstability)與肩胛協調失控疊加,進一步讓肌腱與後囊承受異常張力。

3️⃣ GIRD(肩內旋缺失)與旋轉角度失衡
- 被動 IR 只有 30°,遠低於正常
- ER 雖正常,但總旋轉角度比對側少 20°
這種情況,說明了:
- 肩後囊緊縮、旋轉中心偏移
- 投擲軌跡與力線改變 → 動作效率下降 → 疼痛上升

🎯 治療邏輯與介入順序:不是「拉開角度」,而是「建立穩定控制」
✅ 初期目標:減少張力、恢復肩胛控制
Cross-body stretch:取代高風險的 sleeper stretch,溫和放鬆後囊

關節鬆動術(posterior glide):改善 GIRD 狀態

Scapular control 訓練:
- Robbery(肩胛後傾+中下斜方肌啟動)

- Low Row(避免肩峰壓力上升)

- Serratus Punch(前鋸肌啟動)

✅ 中期目標:建立穩定基底下的旋轉肌強化
- Sidelying ER with towel roll(增加 infraspinatus 對旋轉控制的能力)

- Standing ER with scapular set-up(整合控制)

介入強調:「貼住肩胛、穩住再產力,而不是只是『做動作』」
✅ 回場前測試與條件
- CKCUEST(封閉鏈上肢穩定測試)達標
- 外旋肌耐力訓練 90秒以上
- 無疼痛狀態下完成發球模擬訓練
- 使用如 Statue of Liberty、90/90 Drop Catch 等模擬投擲的爆發與控制整合動作

🧠 這個案例帶來的三個臨床反思:
- ROM 正常 ≠ 功能正常
動作方向錯、動力中心失衡,肌腱仍在過勞中。 - 微不穩定 + GIRD + 肩胛失控是投擲選手最常見的組合拳
這些問題若不及早解決,將成為慢性傷害的核心。 - 功能性回場測試不可省略
從疼痛解除到真正「能打比賽」,之間還有至少一層完整的功能門檻。
📘 總結與延伸資源
這個主題來自我新書:《臨床思考力:運動傷害-肩部篇》
🔍 你會學到:
- 如何從主訴精準判斷動作缺陷
- 如何操作並解釋 SAT、Flip Sign、GIRD 等測試
- 如何設計從啟動 → 穩定 → 整合的訓練流程
- 如何設定回場門檻,讓選手真正能「打三年,而不是三場」
🎁 限時優惠:
原價 NT$900,限時優惠 NT$699
輸入折扣碼【SHOULDER】,再折 NT$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