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走過情緒黑洞的日子:學會與自己共處,而不是逃避
當我不再害怕悲傷,光開始照進來了
我曾經很怕「崩潰」。怕自己一哭就收不回來,怕悲傷像洪水一樣淹沒我。
所以我總是假裝堅強,把難過吞下去,把委屈鎖進心裡。但壓抑久了,情緒就會找出口——有時是在凌晨兩點的眼淚,有時是在莫名的憤怒,有時是在對自己的責備。
那段日子,我像住在一個看不見陽光的情緒黑洞裡,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最難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感覺:「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好了?」
有天我終於對自己說:「不如就讓它痛吧。」我關上燈,把手機調成飛航模式,坐在床邊,只是靜靜地問自己:「妳,到底在難過什麼?」「那些讓妳心碎的事,妳願意現在好好聽它說嗎?」我沒有給自己答案,也沒有叫自己堅強,只是開始傾聽。
那天我哭了很久,像是在替那個過去一直逞強的自己哀悼。哭完後,我突然感覺鬆了一點,像是有一口氣,終於可以流動。
那是我第一次學會:不是要把情緒趕走,而是陪它走過。
我開始做一個小練習,每次當我情緒低落時,就對自己說:「我知道妳現在很痛,我在這裡,不走。」「妳不用立刻好起來,我願意陪妳等到雨停。」這樣的對話,讓我慢慢從自責、否定,走向理解與接納。
【工具實作】— 面對情緒的「5階段陪伴法」
這是我整理出來,自己親身使用、真的有效的方式:
- 覺察: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的感覺是什麼?」(用詞彙標出來:委屈、羞愧、疲憊…)
- 命名:用語言說出來(例:「我感到被忽略」、「我覺得很不被理解」)
- 允許:允許它存在,不評價(「我有這種情緒,是因為我很在乎」)
- 陪伴:像陪朋友一樣對話(「你辛苦了,我懂你不是故意的」)
- 釋放:可以哭、寫日記、散步、呼吸,找到釋放方式,不強求結果
這個五步驟,讓我從「痛苦裡掙扎」變成「在痛苦中呼吸」。
有一次,我在工作受到挫折後情緒潰堤。我很想躲起來,但我做了一件事:我去河堤邊坐著,看夕陽。我寫下一句話:「我不是因為工作而痛苦,而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
那天,我沒有解決問題,但我發現了自己一直以來最深的信念——「我是不夠的」。只要我願意看見它,它就不再控制我。
慢慢地,我發現:
- 原來悲傷不會殺死我
- 原來痛苦是我還有「感覺」的證明
- 原來陪自己哭一場,比假裝沒事更有力量
當你開始誠實地陪伴自己的情緒,你會驚訝地發現——
你內在的那個孩子,其實一直只是在等你抱他一下。
走過那些黑夜,我不再怕「感覺」,也不再急著快快好起來。我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靜心生活節奏,每天不多,但穩定;不完美,但持續。
下一章,我想與你分享,我每天做的冥想、能量清理與靜心儀式,是如何一步一步,讓我重建自己的節奏,也重拾內在的穩定與喜悅。
行動練習:
今晚睡前,請給自己一個擁抱,然後對自己說:
「我不需要現在就好起來,我只要願意陪自己走下去,就已經很棒了。」
寫下你此刻的感覺,不管是悲傷、平靜、疲憊,這是你誠實地活著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