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時,
只覺得它看起來很「德國式」的龜毛。
但五年後我才明白,這套系統不是為了好看、也不是為了整理,而是為了讓你在寫作時,越寫越快,越寫越穩。
下面這三點,就是它背後真正讓寫作變省力的核心原因。
▋1. 先在卡片上嘗試思路,走通的才學術寫作
最笨的寫法是開 Word 就想寫出精煉句子,
但真正高效的寫法,是先在卡片上粗糙思考、自由試錯。
卡片就是你的思想沙盒,
你不用一開始就文縐縐,只要把邏輯走順就好,
寫論文時只挑「已經長大」的想法組裝成段落即可。
▋2. 每張卡片都能被引用,也能被重組
Zettelkasten 最強的地方,是每張卡片都有自己的編號與上下文連結。
你不是寫筆記,而是在累積可以拼裝的知識模組。
真正開始寫作時,卡片本身就是段落素材,
你只是在挑選與安排,幾乎不用再重頭寫。
▋3. 卡片之間的連結,就是你原創性的來源
很多人以為卡片盒筆記是整理工具,錯了。
它其實是思想生產工具。
當你在連結不同主題的卡片時,會發現新的觀點、新的假設、新的跨領域組合,
那些,就是你論文中最值得寫的地方。
—
Zettelkasten 看起來像是筆記,其實是養腦系統。
它不是讓你記得東西,而是讓你擁有能反覆產出想法的第二大腦。
當你開始發現:
學術寫作不是從 0 開始,而是從卡片開始,
你就知道為什麼這系統被人稱作:Writing as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