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二十出頭時,第一個想找的就是「標準答案」。
必讀清單、經典 Top 10、人生必修課程……
但過了三十歲才懂,真正能陪你一生的不是「別人的清單」,而是你親手打造的那份「屬於自己的菜單」。
▋有條件的話,培養自己的「審美」,而不是收集他人的清單,而是像美食獵人一樣慢慢收集自己的「全餐菜單」
書單、片單可以參考,但它們只能是起點。
真正值得花力氣的,是慢慢培養出「你自己的口味」。
每看完一本書、每看完一部電影,問自己:
「這東西,為什麼對我有感?」
那份答案才會變成你的全餐菜單,
能讓你十年後回頭看,還覺得「這是我的生命養分」。
▋培養「審美」的方法,是遇到什麼電影與書就都去看,讓「自己的身體」給你答案
不要挑「應該要看」的,也不要避開「看起來無聊」的。
二十幾歲的身體和感官還是柔軟的,
它們會告訴你,什麼故事、什麼場景、什麼語言能打動你。
那些被打動的瞬間,就是你「審美」的原礦。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正在收集的是「自己」的輪廓。
▋提升「審美」的方法,是鍛鍊自己要求自己「寫觀後感,分享出來」
單純看、單純讀,都是被動吸收。
真正的審美,是在你試著用文字講出「這東西對我的意義」時被打磨出來的。
哪怕只是 IG 一小段心得,哪怕只是筆記上的三行字,
那都是你在把經驗變成養分,
也是你在練習用自己的語言,定義什麼是「值得」。
⸻
所以如果你問書單或片單,我只會回你一句:
「去看所有你有機會碰到的東西,然後寫下你的答案。」
因為最值得培養的素養,
不是記住別人的必讀,而是學會傾聽自己的味覺,
並有勇氣把它變成自己的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