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小說專區」)
林書晴|學會愛自己的女人
她曾經是那種「用力愛人」的女孩書晴一開始的樣子,大概是很多女生的縮影——在愛情裡不斷確認「他愛不愛我」,把男人的每個表情都放大解讀,沉默三分鐘就開始焦慮是不是自己做錯什麼。
她會在深夜傳訊息問「睡了嗎」,其實想問的是「你還在乎我嗎」。
她會記得兩人每個紀念日,其實是想用儀式感抓住點什麼。她會一遍遍問「你愛我嗎」,因為沈郁凡從來不主動說。
這種用力,源於不安。而不安,源於對方給不出確定的回應。
出走是她給自己的成年禮
去阿姆斯特丹不是逃避,是她第一次為自己做的決定。
在異鄉,她學會了很多「一個人」的事:
- 一個人去語言學校,用破爛的荷蘭語買菜
- 一個人經營畫廊,從零開始建立客戶群
- 一個人在運河邊畫畫,不需要誰來說「畫得真好」
最重要的是,她學會了不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被愛」上。
她的成長不是變強硬,是變完整
三年後回台北,她已經能平靜地問沈郁凡「可以坐嗎」,能在他接Joris電話時繼續喝咖啡,能在市場裡承認「我回不去了」。
她沒有變成女強人,沒有變得刀槍不入。
她只是變成了一個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最動人的一幕是她對Joris說:「和你在一起時,我最像我自己。」
這句話的背後是——她終於不需要為了被愛而扮演任何角色。
沈郁凡|困在沉默裡的男人
他的問題從來不是不愛,是不知道怎麼愛
郁凡是典型的迴避型依戀。這種人的特徵是:
- 明明在乎,但表現得若即若離
- 明明想靠近,但總在關鍵時刻退縮
- 明明心裡有話,但就是說不出口
他會記得書晴每個表情,畫下她的每個姿態,但就是不能當面說「我愛你」。
這種迴避,往往來自童年。雖然故事沒有明說,但從他後來看心理師的片段可以推測——他學會的生存方式就是不表達需求,因為表達了可能會失望。
三年的改變是真的,但改變不等於適合
看心理醫生、學習表達、照顧王阿嬤、主動關心同事——郁凡真的很努力地在變好。
最讓人心疼的是那36封沒寄出的信。每個月寫一封,寫了三年,從自責到反省,從混亂到清明。這種持續的自我對話,比任何戲劇性的改變都真實。
但他的改變有個特點——都是在既定框架內的調整。
他學會了在熟悉的環境裡付出(照顧鄰居)他學會了在安全的距離內表達(寫信但不寄)他學會了在傳統的價值裡找位置(買房、穩定、成家)
他變成了一個很好的人,但不是書晴需要的那種好。
他最後的成熟,是學會放手
「一路順風」這四個字,是他整個故事裡最漂亮的句號。
沒有苦苦哀求,沒有最後的挽留,沒有「你一定會後悔」的詛咒。就是平靜地接受——有些人註定只能陪你一段路。
Joris|另一種愛的可能
他從來不是完美男二,是另一種節奏的愛
Joris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他從不急著要答案。
三年的陪伴,他沒有逼問「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
書晴回台北,他沒有阻止也沒有情緒勒索等待期間,他只是安靜地幫她澆花
這種愛很成熟,成熟到有點「不夠刺激」。書晴一開始也覺得「太安全到不真實」。
但這恰恰是健康的愛情該有的樣子——給彼此空間,相信對方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他的溫柔有力量
「我會等你的答案,不管是什麼答案。」
這句話看起來很被動,其實是最大的主動——他主動選擇不占有,主動選擇信任,主動選擇成為那個「不管你去哪裡都可以回來」的人。
他教會書晴的不是怎麼被愛,是怎麼在愛裡保持完整的自己。
三角關係的本質:時間差的愛情
如果把三個人的狀態對調一下時間:
如果一開始郁凡就是現在會表達的樣子 → 他們可能會在一起
如果書晴沒有經歷過那段窒息的愛 → 她可能不懂得珍惜Joris的溫柔如果Joris早三年出現 → 書晴可能覺得他太無聊
所以這個故事殘酷的地方在於——對的人出現在錯的時間,錯的人在對的時間裡成長。
但這就是真實人生啊。
寫在最後
這三個人都沒有錯。
- 書晴沒有錯,她只是需要被好好愛著。
- 郁凡沒有錯,他只是學得太慢。
- Joris沒有錯,他只是剛好出現在對的時間。
如果硬要說誰錯了,大概是時間吧。
時間讓一些人錯過,也讓一些人相遇。
時間讓一些愛結束,也讓一些愛開始。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時區裡,好好長成該有的樣子。
管他是沈郁凡式的緩慢覺醒,
還是林書晴式的出走成長,或是Joris式的耐心等待。
都是愛的模樣,都值得尊重。
筆者的話:
寫這篇解析時,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明明郁凡改變了,書晴還是選擇Joris?
後來我懂了——愛情不是改錯題,不是你改對了就能得分。愛情更像是頻率,有些人天生同頻,有些人努力調頻還是有雜音。
祝福每個還在調頻的人,
也祝福已經找到同頻人的你們。
——思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