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靜宜大學參與這門課程已邁入第二年。第一年,我與中文系的汪老師合作,負責規劃「設計思考與實踐」課程,並協助學生發表成果、分享 TA 工作經驗。當時的助教是一位中文系學生,主要負責發放學習單及課後影片剪輯,這些工作大幅提升了課程的流暢度與教學品質。
在課堂觀察中,我發現這位助教特別擅長掌握小組調整的時機。例如,一個班級約有 60 名學生,她會負責其中一半的小組,協助釐清討論方向與分組動態,對課程推進有顯著助益。這也促使我進一步研究靜宜大學的助教制度,發現校方設有期初與期末會議,並提供多元化的工作坊,幫助助教在實務中學習與成長,更有效地支援課程進行。自第二學期起,我開始獨立規劃課程內容,並邀請國企系學生擔任助教。他們風格各異:一位擅長課前溝通,能精準記錄學生學習歷程與學習單內容;另一位則偏向汪老師的教學風格,強化課堂互動,積極協助分組與活動推動。這樣的多元組合,讓課程更具彈性與深度。
總體而言,完善的助教制度與適當的角色安排,能讓課程運作更為順暢,也發揮助教在教學輔助與學生支持中的關鍵價值。
從校園到業界:助教角色的轉化與實務挑戰
在參與業界開設的實務課程中,我也觀察到不同於學術環境的助教角色。他們通常是創辦人或講師的第一線協助者,需即時處理各種課程需求,例如按鈴、錄影、調整燈光、場地整理等,這些看似細瑣的工作,實則是影響學習體驗的關鍵環節。
其中一項看似日常卻至關重要的任務,是「訂便當」。在業界課程中,一日課程的費用往往高達四千至六千元,學員對餐點品質的滿意度,會直接影響對整體課程的評價,也展現機構對細節的重視。助教若能兼顧時間與節奏,妥善安排這些事務,將有助於課程品質的穩定與提升。
此外,對於長達八小時的公開課程來說,助教還需協助設計有效的問卷、安排課後一對一健檢(coaching),這些都考驗講師的統整與領導能力,也仰賴助教在時間管理與現場執行層面的協力。
我認為,一位優秀的助教不僅是講師的輔助者,更是學習歷程中的潤滑劑。他們的細心與專業,往往能協助學員快速釐清問題,進而在課堂中即時獲得解方,或在課後持續深化反思與應用。
我作為助教的實務歷程與展演嘗試
我自己成為助教的經驗,來自於與 Tony 哥與 Miles 兩位講師的合作。這兩門課都是我首次與講師共同開設的專業課程,且皆屬於國企系的專業領域。業師們希望能將自身專業有效地傳達給學生,啟發他們產生不同的思考角度。
由於他們加入課程的時間接近學期尾聲,因此我事先已推動部分專案並擬定課程大綱。為了讓課程更為紮實,我們經常進行討論與調整,這也讓我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不同教學者的需求與語境。
此外,我將本次課程成果轉化為「435藝文特區」的展覽內容,並製作了一份約十分鐘的簡報作為導覽與行銷工具,向外界傳達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成果。這次展覽吸引了來自多所學校的日本老師與學生,若您對此有興趣,也歡迎報名參加,一同體驗這場跨文化的學習與交流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