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勞動的認知維度〉:邊煮飯邊顧小孩,女性不被看見的高負荷多工勞動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與家務分工相關的性別研究一直不在少數,就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laudia Goldin也提出「嬰兒與宏觀經濟學」(Babies and the Macroeconomy),探討為何部份國家的生育率穩定處於每位婦女約生育1.6個孩子,反觀南韓、日本和義大利等國則下滑到最低水準,每位女性平均生育低於1.3個孩子。Goldin認為嚴重失衡的家務分工型態,正是南韓淪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的主因之一,南韓女性每天從事無償家務的時間比男性多出2.8小時(註1)。

  在性別研究領域裡,早已從關注可量化的無償勞動時數轉移到更幽微的隱性勞動。例如,研究空服員勞動狀態和職場女性第二輪班的Hochschild(1989)提出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情緒勞動」和「家庭生活管理」。Coltrane(1996)、Allen& Hawkins(1999)等學者指出「管理家務的認知⼯作」與協助完成家務的體⼒⼯作是不同的。另外也有學者著重在家庭的規劃工作,提出該勞動如何不同於一般的體力活。然而Allison Damingera認為,即便將勞動區分出體力和情緒兩種也有所不足,在"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Household Labor"一文中,Damingera提出「認知勞動」的概念。

***

  什麼是認知勞動?從受訪者自述來看,當Alan把妻子形容為「專案經理」,或Jason提到妻子「管理更多事情」時,都暗示了體力工作(如做飯、打掃、付帳單)與認知工作(如預見需求、做決策、監督家庭運作)之間的區別(註2,p. 609-610)。作者聚焦於後者,也就是本文所稱的認知勞動。在研究中,Damingera嘗試定義認知勞動的主要活動,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若未加以闡明,此類勞動很容易被視為體力勞動的附帶活動,往往不被紀錄,或僅僅是模糊的「管理」或狹隘的「規劃」。

  Damingera從過去質性資料中發現認知勞動的普遍性與性別差異,例如:(1)男女參與差距最⼤的是管理活動。(2)女性更感到須對結果負責。(3)女性時常提醒伴侶完成家務。(4)女性設定清潔標準。(5)女性協調與監督聘請的幫⼿。(6)女性多⼯、時間碎片化與時間壓⼒。(7)女性的休閒時間更常被家務打斷。而這些高認知負荷特徵近年來在心理學、健康障礙研究中被密切討論,影響包括降低意志⼒與⻑期決策能⼒、多⼯嘗試與焦慮、壓⼒及其他健康障礙相關。Damingera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健康、關係滿意度及職業決策都可能受到影響,揭示家務勞動的認知維度極具重要性。

***

  在研究樣本上,作者訪談波⼠頓地區35對中產及中上產階級(物質與社會資源理論上能促進其平等理想的實現)夫妻成員的70次個別訪談。所有訪談均於2017年6⽉⾄12⽉期間進⾏。參與者均已婚,年齡介於25⾄50歲,⾄少持有學⼠學位(持平等主義的理想之比例較⾼,學歷女性與「強化⺟職」⾼度相關),並與⼀名或多名五歲以下的孩⼦同住(父母時間壓力最大)(註2,p. 613)。

  最終樣本有76%男性與70%女性全職⼯作;12%男性與14%女性兼職;12%男性與16%女性未就業。在研究程序上,作者採同⼀天分別對每位伴侶進⾏訪談、兩次訪談完成之前避免討論、 60-80分鐘、錄⾳。主要優勢有三:首先,可以從每對夫妻獲得兩份第⼀⼈稱報告,不必依賴⼀方描述雙⽅的認知活動。其次,由於知道另一伴也會受訪,故增加受訪者提供誠實觀點的可能性。最後,針對事件重疊的部份,能直接比較他們對同⼀事件的理解。整理研究程序如下:

  1. 訪談前,要求參與者獨⽴記錄 24 ⼩時內所做或參與的所有家務決策 ( 女性平均 15 條、男性 10 條 )。
  2. 詢問每條記錄的觸發原因、考慮過的其他選項、配偶扮演的⾓⾊、該例⼦與家庭中典型事件的比較針對不定期活動回答類似問題。
  3. 訪談最後討論對家庭中認知勞動理想與實際分⼯的看法。
  • 過程中讓受訪者先描述具體事件,再反思「通常」會發⽣什麼事,從決策或結果倒推。如當受訪者提到晚餐決定做義⼤利麵時,作者會追問為什麼是做義大利麵?有查看冰箱食材嗎?考量家庭成員喜好?

  作者分析資料包含逐字稿、訪談記錄、訪談後不久撰寫的⺠族誌筆記,以開放編碼方式標出反覆出現的主題、反思、建立初始編碼、二輪審視跑NVivo 分析,再擴展或修改初始編碼。如此反覆幾輪,最後確認了九個認知勞動領域:(1)食物、(2)兒童照顧、(3)後勤/⾏程安排、(4)清潔/洗⾐、(5)財務、(6)社交關係、(7)購物/採購、(8)家庭/⾞輛維護、(9)旅遊/休閒。以及四種認知勞動類型:(1)預期、(2)辨識、(3)決策、(4)監管。並將勞動領域與類型編碼:女性主導、男性主導、共同分擔、未定義。

***

  研究發現,在九項勞動領域中,女性主導六項:後勤/⾏程安排、兒童照顧、社交關係、清潔/洗⾐、購物/採購、食物。在四種認知勞動類型裡,女性大多承擔預期和監管。研究結果呈高度性別化分工,男性主導影響力大或陽剛氣質的領域(財務、旅遊/休閒、家庭/⾞輛維護)。在認知勞動方面亦然,隱匿性高、影響力低的預期和監管,很大程度由女性主導。

  負責大多隱匿性高的認知勞動的結果是,女性沒有真的做所有事,卻像跟著做了所有事的活動總召。從一開始的投入情境、發想,到列出待辦清單,最後追蹤完成(且達標),沒有一刻真的放下一切不勞動。常見的情況是,一邊煮飯一邊想明天要買什麼、一邊洗衣服一邊看顧孩子,女性經常多工的投入到家庭照顧的情境裡,所以能迅速反應並預期未來事件和需求。然而壞處是,女性的休閒時間經常被打斷、零碎而難以完整或好好投入於自己的愛好中,且難以對他人說明自己的疲勞(可能自己也沒發覺),因為表面上看來,就只是順便多煮一份晚餐、順便看一下孩子,會有多麻煩?有多做什麼體力活動嗎?反之,男性往往被指派明確任務,因為看不到要做什麼、看不到家裡的洗衣粉要沒了、看不到孩子的親師座談與臨時加班撞期,也看不到完成的標準。在先前討論的《第二輪班》裡,我們會看到典型的爭執是丈夫不覺得要做、且標準不用那麼高,認為被妻子指派任務是被限制了自由。

  最後作者總結到,女性負擔最⼤的預期與監管,是最隱形、最抽象、最遠離權⼒的部分,同時也指出,時間並非衡量家庭勞動性別不平等的唯⼀或最佳指標。透過本研究與社會學領域對話,主張認知勞動必須被納入考量,才能精確理解家庭內性別不平等的本質與規模。另外亦與心理學研究對話,認為高負荷的認知勞動與與關係衝突、個⼈福祉下降,甚⾄職場成果相關,但有待進⼀步探討。作者透過研究證明,現行常見的量化家庭勞動負擔研究,不適合捕捉認知勞動的差異,也勢必忽略隱性的性別勞動分工。

  在《第二輪班》裡,有些丈夫會認為自己的看不到是因為組織力低、能力不如妻子。但事實上,丈夫在職場上能夠發揮其組織力來管理並順利完成任務。是什麼原因讓丈夫回到家下意識地不去投入,反之,是什麼讓妻子下意識地過分投入以致身心俱疲?期待這部份研究可以有更多情動政治的討論,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就「勞動」切出那麼多維度(體力、情緒、認知),而就完整的一個人,一名勞動者,與其世界來討論他的操煩。


後記

  1. 這篇文章獨特之處,在於把時間帶進勞動面向的討論,把「勞動」攤展開來:實際上是「某人在勞動」,而非單一事件、單一動作那脫離了脈絡的「勞動本身」,也因此有別於過去量化可見的「勞動」。就這點而言,本研究打破我們對性別不公的陽剛想像,與社會學、性別研究、心理學領域的學者們交織對話。
  2. 未來有沒有可能測量認知勞動?除了作者提出的腦科學測量,心理學的量表研究(如憂鬱症也有量表)也是可能發展的方向。
  3. 現代居家科技越來越多(如掃地機器人),體力勞動可能會越來越少、認知勞動會越來越多,更凸顯本研究的重要性。

  1.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8560824
  2. Daminger, A. (2019).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household labo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4(4), 609-633.
  3. Coltrane, Scott. 1996. Family Man: Fatherhood, Housework, and Gender Equalit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Allen, Sarah M., and Alan J. Hawkins. 1999. “Maternal Gatekeeping: Mothers’Beliefs and Behaviors That Inhibit Greater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1):199–212.


【延伸閱讀】
《第二輪班》:表層與底層的性別意識形態
《家庭優勢》:文化資本如何在不同場域間轉換?
平等與社會(七):社區照顧的發展與可能(上)
平等與社會(八):社區照顧的發展與可能(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女子簡阿貞
25會員
122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台灣女子簡阿貞的其他內容
2025/10/03
  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的文筆極佳,對夫妻之間的家務分工攻防戰刻劃細緻,而在這之後的分析更是精彩,以故事「反轉」的方式揭露底層意識形態,讓我們看見微觀的一言一行背後所映襯的大幅性別策略。
Thumbnail
2025/10/03
  我也非常喜歡這本書,作者的文筆極佳,對夫妻之間的家務分工攻防戰刻劃細緻,而在這之後的分析更是精彩,以故事「反轉」的方式揭露底層意識形態,讓我們看見微觀的一言一行背後所映襯的大幅性別策略。
Thumbnail
2025/09/25
  情動理論(affect theory)在近二三十年來影響許多人文學科發展,遍及哲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傳播學、文化研究等等,幾乎能想得到的人文學科都受到這波「情動轉向」的思潮影響。如何理解情動?以及其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或連結?
Thumbnail
2025/09/25
  情動理論(affect theory)在近二三十年來影響許多人文學科發展,遍及哲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傳播學、文化研究等等,幾乎能想得到的人文學科都受到這波「情動轉向」的思潮影響。如何理解情動?以及其與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或連結?
Thumbnail
2025/09/08
  《家庭優勢》聚焦在「家庭-學校」兩制度間如何連結?又如何影響孩童的學習成就?尤其精彩的是通過民族誌,破迷早期社會學家對孩童學習成就的一般性解釋。就Lareau看來,研究普遍將孩童學習成就高低的影響因素,狹隘的解釋為家長的價值觀和孩童自身的學習動機。而在台灣,這樣的觀點或許仍不在少數。
Thumbnail
2025/09/08
  《家庭優勢》聚焦在「家庭-學校」兩制度間如何連結?又如何影響孩童的學習成就?尤其精彩的是通過民族誌,破迷早期社會學家對孩童學習成就的一般性解釋。就Lareau看來,研究普遍將孩童學習成就高低的影響因素,狹隘的解釋為家長的價值觀和孩童自身的學習動機。而在台灣,這樣的觀點或許仍不在少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撰文/陳昊儀.照片提供/陳材元 現今社會普遍仍存在著「家庭照顧女性化」,親職往往和母職劃上等號。但部分7、8年級的家庭主婦,跟傳統中的想像可能有點不一樣! 閱近五年新竹縣市政府提供的數據,新竹市30-49歲女性人口比例高於全國,生育率高、老化指數全台最低;
Thumbnail
撰文/陳昊儀.照片提供/陳材元 現今社會普遍仍存在著「家庭照顧女性化」,親職往往和母職劃上等號。但部分7、8年級的家庭主婦,跟傳統中的想像可能有點不一樣! 閱近五年新竹縣市政府提供的數據,新竹市30-49歲女性人口比例高於全國,生育率高、老化指數全台最低;
Thumbnail
幾乎全球進步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漸漸面臨少子化,台灣又特別嚴重。 每每見到報章新聞呼籲總是半威脅式的說明少子化有多恐怖,或許是希望現在的適婚適育男女多多努力,但老實說,面對少子化後的社會什麼勞動力缺乏啊、人口替代率不足啊等等的遙不可及的未來,遠遠不如親見了「以現在社會現況實際生了孩子後的人生」的恐怖
Thumbnail
幾乎全球進步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漸漸面臨少子化,台灣又特別嚴重。 每每見到報章新聞呼籲總是半威脅式的說明少子化有多恐怖,或許是希望現在的適婚適育男女多多努力,但老實說,面對少子化後的社會什麼勞動力缺乏啊、人口替代率不足啊等等的遙不可及的未來,遠遠不如親見了「以現在社會現況實際生了孩子後的人生」的恐怖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少子化議題,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MZ世代說,不結婚不生小孩。 其實更精彩的提問應該是,如果我們生了小孩,我們能有什麼照顧的資源? 社群媒體直播工作者或內容經營者越來越多,職場與家庭的界線已被打破: #客廳就是工作室,書房就是職場#
Thumbnail
你是否有時覺得自己感覺像單親媽媽?下了班趕回家上第二輪班?希望伴侶能多幫忙分擔家務卻又不想開口向在乞求?一本關於現代雙薪家庭困境探討的書,書中作者臥底在各個家庭中,對於觀察到的分工現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及提供未來期望家庭模式改變的願景。
Thumbnail
你是否有時覺得自己感覺像單親媽媽?下了班趕回家上第二輪班?希望伴侶能多幫忙分擔家務卻又不想開口向在乞求?一本關於現代雙薪家庭困境探討的書,書中作者臥底在各個家庭中,對於觀察到的分工現象,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及提供未來期望家庭模式改變的願景。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們對已婚婦女的期待已經從單純的「照顧孩子」變成了還要同時兼顧家庭經濟呢?我想大概是現在小家庭的生活越來越不容易,單靠男性一個人賺錢養家已經無法負擔一家人的生活開銷,自然而然地也只能把這個期望加諸在女人身上了吧?!
Thumbnail
曾幾何時,我們對已婚婦女的期待已經從單純的「照顧孩子」變成了還要同時兼顧家庭經濟呢?我想大概是現在小家庭的生活越來越不容易,單靠男性一個人賺錢養家已經無法負擔一家人的生活開銷,自然而然地也只能把這個期望加諸在女人身上了吧?!
Thumbnail
宣次長是劇中少數女性主管,工作能力強,為了不落人話柄像男人一樣拚了命工作加班,在卡得幾乎沒空隙的行程裡負責接送女兒上下學 ,卻仍遭到男上司的語言暴力,說她是因為性別才站上那個位置,育兒工作兩頭燒的她在劇情後段還是撐不住病倒了。
Thumbnail
宣次長是劇中少數女性主管,工作能力強,為了不落人話柄像男人一樣拚了命工作加班,在卡得幾乎沒空隙的行程裡負責接送女兒上下學 ,卻仍遭到男上司的語言暴力,說她是因為性別才站上那個位置,育兒工作兩頭燒的她在劇情後段還是撐不住病倒了。
Thumbnail
這兩天看完了《#月薪嬌妻SP》,真是又香又甜又萌啊!但也在其中看到了日本職業文化中,對懷孕女性及其伴侶的各種不友善,連男性要請陪產假和育嬰假都會被指指點點、百般刁難。​ 這幾年,亞洲各個國家(包括台灣)都在強調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和死亡率的曲線來到交叉點。但,在這樣對孕婦和有小孩的女性的不友善
Thumbnail
這兩天看完了《#月薪嬌妻SP》,真是又香又甜又萌啊!但也在其中看到了日本職業文化中,對懷孕女性及其伴侶的各種不友善,連男性要請陪產假和育嬰假都會被指指點點、百般刁難。​ 這幾年,亞洲各個國家(包括台灣)都在強調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和死亡率的曲線來到交叉點。但,在這樣對孕婦和有小孩的女性的不友善
Thumbnail
2019年引起廣大上班族共鳴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探討了亞洲常見的「加班、高工時」的議題,劇中女主角東山結衣的中心理念──「準時下班」深切打中在高壓下的亞洲員工們。然而在劇中除了時間管理的概念之外,也額外探討了許多議題,其中一項正是全球都常見的因育兒所帶來的職場壓力問題。
Thumbnail
2019年引起廣大上班族共鳴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探討了亞洲常見的「加班、高工時」的議題,劇中女主角東山結衣的中心理念──「準時下班」深切打中在高壓下的亞洲員工們。然而在劇中除了時間管理的概念之外,也額外探討了許多議題,其中一項正是全球都常見的因育兒所帶來的職場壓力問題。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講到,日本的媽媽們面臨老年貧窮的困境,主因是收入難以提升+丈夫養老金已經不夠支付兩個人退休的花費!!艾兒莎這陣子又讀了很多再講日本職場婦女的書,而且認真研究日本的職場婦女政策,發現這個社會和制度真的對女性太太太不友善了!因次這篇也針對其他原因做分析,文末有提供錄音檔喔!(限付費會員)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講到,日本的媽媽們面臨老年貧窮的困境,主因是收入難以提升+丈夫養老金已經不夠支付兩個人退休的花費!!艾兒莎這陣子又讀了很多再講日本職場婦女的書,而且認真研究日本的職場婦女政策,發現這個社會和制度真的對女性太太太不友善了!因次這篇也針對其他原因做分析,文末有提供錄音檔喔!(限付費會員)
Thumbnail
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再度回到職場,男性也可享受自己照顧孩子的樂趣。這樣性別平等的快樂家庭,是西歐社會高福利給世人的印象,瑞士在這一方面的政策落在鄰國之後,也是每年母親節必定被提出來討論做文章的國家弱點。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是許多瑞士家庭的模式,女性即便再回到職場,多數仍以兼職工作為主顧全家庭。
Thumbnail
女性在生完孩子後再度回到職場,男性也可享受自己照顧孩子的樂趣。這樣性別平等的快樂家庭,是西歐社會高福利給世人的印象,瑞士在這一方面的政策落在鄰國之後,也是每年母親節必定被提出來討論做文章的國家弱點。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是許多瑞士家庭的模式,女性即便再回到職場,多數仍以兼職工作為主顧全家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