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o.earth 推出全球首個全數位化 CDR 認證平台升級
前言|從文件到信任:碳移除市場的臨界時刻
在碳市場的演化史中,2025 年或將被記錄為一個轉折點。
當全球仍在爭論志願市場(VCC)與合規市場(CCC)的邊界時,由 Nasdaq 支援的 Puro.earth 推出全新系統 MyPuro 2.0,
象徵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正式進入「數位共信」的時代。這不只是一次平台更新,而是一場制度重構。
在過去十年裡,碳信用的認證流程往往建立於繁瑣文件、離線稽核與人為信任。
但如今,MyPuro 2.0 以數據為基礎、以透明為核心,讓「文件」不再是信任的憑據,而是信任的副產品。
這個轉變的意義,遠超乎軟體層面。
它代表著一種治理邏輯的更新:從標準之間的競爭,走向制度之間的協同;從人工驗證的時代,走向自動信任的時代。
更深層的背景是,《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所開啟的主權碳帳框架,正在重新定義「碳信用」的合法性與唯一性。
當各國開始建置國家登錄(National Registry)、實施 PACM(Paris Agree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國際標準若無法被國家帳本認可,最終都將被邊緣化。
在這樣的時代門檻上,MyPuro 2.0 所代表的,不只是「更快的認證」,而是「更快的信任」。
它預示著碳移除市場從私域實驗走向公共制度,從「誰先發證」的比賽,轉為「誰先建立制度信任」的競爭。
未來的碳市場,不再取決於誰能減多少碳,而是取決於——誰能被信任、誰能被承認
一、新時代的啟動信號
當全球碳市場仍在為「合規」與「自願」的邊界爭論不休時,Puro.earth 的一則公告,悄悄揭開了下一個時代的序幕。
2025 年 10 月,Puro.earth 正式推出 MyPuro 2.0 —— 一個全新設計的數位化碳移除認證平台。
表面上,它是軟體升級;實際上,它是一場制度革命。
這個平台的目標不是「更方便的操作介面」,而是建立一個可被全球信任、可被政府接軌的碳移除數據骨架。
Puro.earth 的母公司 Nasdaq 並非傳統的環保組織,而是資本市場的象徵。當 Nasdaq 將碳移除的認證流程數位化,這代表碳不再只是氣候議題,而是進入金融與監管的主舞台。

二、Puro.earth 與 Nasdaq:從市場信任到制度信任
Puro.earth 成立於 2019 年,最早的任務是為永久碳移除技術(如生物炭、礦化、長壽木材、DAC)建立可驗證的量化標準,發行所謂的 CORCs(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es)。
這些 CORCs 在自願市場中扮演「高品質信用」角色,但過去仍面臨兩大挑戰:
- 流程慢:文件審查與人工驗證導致等待時間長、成本高。
- 互信低:不同標準間缺乏共通接口,政府難以承認其減量成果。
MyPuro 2.0 正是這兩個痛點的解方。
它的核心邏輯不是「更快地核發」,而是「用數據驅動信任,用制度重建市場」。
透過數位稽核、文件自動同步、API 接口與審核共享機制,MyPuro 2.0 不僅讓專案認證更快,更讓每個碳移除單位都具備「可溯源、可驗證、可整合」的特質。
這種制度信任的轉移,正是 Nasdaq 進場後最關鍵的一步。
三、MyPuro 2.0:碳移除的數位骨架
MyPuro 2.0 的設計理念,是讓碳移除從「一次性審查」轉變為「持續性監測」。
在舊版本中,供應商需提交大量文件、等待審查、再由第三方稽核確認。
在新版本裡,流程被重構為一個數位生態:
- 上傳與驗證自動化:專案數據(溫度、質量、封存量、時間等)可直接由感測器或 MRV 系統上傳。
- 稽核共享機制:第三方審核單位可即時登入審閱,避免版本錯位。
- API 整合:開放企業 ESG 平台與政府系統串接,為 dMRV 與國家登錄預留介面。
- 即時通知與追蹤:從審查、確認、發證到上鏈,每一步皆有透明記錄。
結果是,過去可能耗時數月的流程,現在能在數週內完成,同時保留審核深度。
這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讓「碳移除」第一次具備了「可被追蹤的生命週期」。
四、平台即制度:從文件審查走向共信架構
在過去的自願市場裡,標準之間彼此孤立。
Verra、Gold Standard、Plan Vivo、Puro.earth 各自擁有一套方法學與發證邏輯。
但這種「平行標準」架構導致重複計算、缺乏互認,也讓政府難以介入。
MyPuro 2.0 的推出,某種意義上是宣告:平台本身,就是制度。
它不只是管理文件的工具,而是構建「共信基礎(Shared Trust Infrastructure)」的系統。
在這樣的系統中:
- 每個碳信用的生命週期皆可被驗證。
- 每個發證行為都有數位簽章與時間戳。
- 每一次移除量都能與其他平台交叉對照。
當這樣的架構成熟,它便能自然對接《巴黎協定》第六條的透明化機制,成為國家層級碳帳本的「共信節點」。
五、PACM 與數位登錄的「制度對位」
印尼與 Gold Standard 在 2025 年 10 月簽署的合作協定(Government Guidance Agreement),被視為全球第一個**正式遵守 PACM(Paris Agreement Cooperation Mechanism)**的案例。
該協定的核心,是讓國際標準進入國家帳本、確保「唯一性與不重複計算」。
Puro.earth 的 MyPuro 2.0 雖然出身自願市場,但其結構正好與 PACM 精神「制度對位」。
它提供的資料透明化、版本追蹤與 API 對接能力,使其未來能成為主權登錄系統(National Registry)的技術子層。
這意味著:
未來一個生物炭專案,可能同時在 MyPuro 上進行數位驗證、在國家 SRN 或 TGO 系統中登錄,其發行的 CORC 甚至能同步轉換為「主權碳減緩成果(ITMO)」的原始數據。
這正是自願市場走向合規市場的真正橋樑。
六、自願市場的臨界點:從自願到主權
自願市場過去最大的問題在於「去管制的幻覺」。
許多專案繞過政府核可、缺乏 LoA(批准函)與 CA(授權確認),導致碳信用既無主權背書,也無國際可轉讓性。
而 MyPuro 2.0 所代表的方向,恰好與此相反。
它不是去中心化,而是「多中心化的制度共信」: 每個節點都保留獨立性,但所有交易都能被記錄、被驗證、被互認。
當這種結構逐步成形,志願市場與合規市場的界線將模糊。
企業買家將不再只購買「碳信用」,而是購買一份「可被國際帳本承認的碳減緩證據」。
那時,VCC(自願性碳信用)不再是自外於體制的商品,而會轉化為 PACM 下的「互認性成果」。
七、結語|信任的速度,決定市場的未來
MyPuro 2.0 的誕生,是碳市場數位化的一個轉捩點。
它象徵著碳移除不再只是「驗證一個專案」,而是建立一個跨國信任的網絡。
這不只是科技升級,更是一場治理革命。
它讓「信任」不再需要靠人為背書,而能透過資料與制度自證。
在這個意義上,Puro.earth 並非在打造一個平台,而是在重構一個市場的邏輯:
——從紙本審查,走向數位共信;
——從私域標準,走向主權對接;
——從市場速度,走向制度速度。
在這場競爭裡,誰能建立「信任的速度」,誰就能主宰未來的碳市場。
Puro.earth 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而其他國際標準、甚至各國政府,是否準備好接軌這場數位化革命,將決定全球碳移除市場的下一個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