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與祝福之間,學會看見愛的樣子

公公與婆婆正在點燈,微光映照下的他們神情安詳,整個屋頂彷彿被溫暖包圍,這一刻的美好與平靜,正是 Karva Chauth 的意義所在。
🏡 回到印度的第一次 Karva Chauth經驗與文化分享
猶記得 2019 那年,我先到清奈進修 kuchipudi。
學習告一段落後,便前往德里與哈斯本會面,一起回家——我們的家在北印的 Himachal Pradesh 邦。 那次他特別從山上搭了十幾個小時的車來接我,因為我行李很多,也因此他早就計畫好要陪我一起回家。 我們在德里先拜訪了一位重要的朋友,又順道逛了商場——在山上生活的我們,商場可是難得的奢侈啊。
沒想到這趟回家,剛好遇上幾個重要的節日,其中之一就是 Karva Chauth。
這是我第一次「開始」屬於自己的 Karva Chauth。
🪔 Karva Chauth 是什麼?
Karva Chauth 是北印度特有的節日,特別盛行於旁遮普、哈里亞納、拉賈斯坦等地。
每到秋季,當卡提克月(Kartik)裡的第四個滿月日到來,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名為 Karva Chauth(करवा चौथ)的節日。
這個名稱來自兩個字:
- Karva:一種用於儀式的陶壺,象徵婚姻長久與祝福的承載;
- Chauth:意為「第四」,指這天是月亮盈滿前的第四日。
這一天,被視為已婚女性為丈夫祈福的日子。婦女們從日出到月升全日禁食、禁水,透過虔誠的心意祈求伴侶的健康與長壽。
當夜幕降臨、月亮露面時,她們會透過篩子望月,再望向丈夫的臉,象徵著「愛與守護」的誓約;丈夫則會親手給妻子第一口水或食物,表示感謝與祝福。 這一幕,也常出現在寶萊塢電影中,成為無數人心中浪漫又神聖的畫面。
🎬 延伸片段|寶萊塢電影裡的 Karva Chauth
寶萊塢電影中,Karva Chauth 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愛與等待」的象徵。
- 《Dilwale Dulhania Le Jayenge》中,Simran 偷偷守齋,與 Raj 互看月亮的浪漫;
- 《Hum Dil De Chuke Sanam》中〈Chand Chhupa Badal Mein〉的柔光與思念;
- 《Baghban》中,年長夫妻彼此祝福的溫柔;
- 《Kabhi Khushi Kabhie Gham》的華麗家族慶典;
- 《Kabhi Alvida Naa Kehna》中充滿矛盾與思索的現代情感——
每一個「望月的瞬間」都映照出印度文化中對愛的深情想像。
想看更多寶萊塢 Karva Chauth 場景整理,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From DDLJ to Baghban: When Bollywood made Karwa Chauth a nationwide trend — Times of India
💞 我的第一次 Karva Chauth
往年的這個時節我都在台灣,沒有機會參與。
這次剛好在印度,聽到婆婆與弟媳討論,才知道節日快到了。 她們都說我不用跟著做,怕我受不了一整天不吃不喝,而且這個節日「一旦開始,就要每年持續」。
但我心想:大家都在一起生活,婆婆和弟媳整天不吃不喝,我卻在旁邊吃飯,怎麼吃得下?
於是我說:「不用擔心,我可以的,我也要一起做。」
婆婆仍舊不放心,最後提出折衷方式:「那你可以喝流質的,像水、奶茶、果汁。」
我笑著答應,心裡覺得溫暖——這正是她們關心我的方式。
🌸 儀式的準備與那份節日感
前一天晚上,弟媳主動幫我畫上 Henna。
看著她認真用心的幫我畫花紋,我感覺自己慢慢走進了她們的世界。
節日當天,婆婆會在凌晨四、五點起床,趕在日出前完成沐浴與茶點。
那是叫做 Sargi 的「黎明餐」,象徵儀式的開始。 白天大家不做重勞動,只輕鬆地準備祭禮用品與晚上的食物。 她們也會準備小禮物送給親友(多為首飾或日常用品),代表祝福的交換。
傍晚,婆婆、弟媳和我開始著裝。
我們家其實沒有特別要求一定要穿紗麗,但在南印待久的我,總覺得這樣的重要節日就該隆重一點。 還記得我在清奈時,特地準備了兩套紗麗送給婆婆和弟媳——所以那天,反而是因為我,大家都換上了紗麗。 我們三人一同打扮、整飾,彼此相視而笑。 那一刻,屋裡的氣氛彷彿變成了一場小小的慶典。

🌕 那夜的月亮與祈願
我們家能看到月亮的地方在屋頂。
那夜天氣不好,雲層厚重,全家人等了好久,月亮才終於露出臉來。
全家立馬拿著祭拜用的東西到屋頂,婆婆拿著盤子,輕聲誦著祈禱。
完成儀式後,我也學著她的樣子,透過篩子看向那一抹微光。 哈斯本在一旁笑著,手裡準備好水。當我完成儀式,他餵我第一口水——我已經忘了當時的感覺,心裡一直在想「儀式要怎麼做才對,怕做錯」,也在想拍照紀錄下這一刻。那份專注,蓋過了即時的感動,但回想起來,這也是第一次 Karva Chauth 的真實感受。
其實每一年,他都會陪著我一起禁食。
我總說不用陪我,但他總笑著回答:「不吃也沒關係,我陪妳。」 不過若遇到工作天,我就會強迫他一定要進食。 心裡想著——這份祝福我來守,他只要平安就好。
之後我們開齋,吃了這天特有的素食:urad daal、特製蔬菜和 raita。
哈斯本說,在尼泊爾即使看完月亮也不能吃,要等到隔天清晨才能開齋,而且要點燈守夜到天亮——燈火不能熄滅。 我笑著說:「不睡那我可能撐不到早上吧!」 他笑回:「燈熄了才麻煩呢。」
💫 屬於我的 Karva Chauth(台灣篇)
回到台灣後,我依然會過這個節日。
雖然沒有婆婆和弟媳一起準備,也少了香料氣息與家族聚會的熱鬧,但我仍照慣例禁食到晚上。
晚上我和哈斯本會一起上頂樓陽台看月亮。
有時月亮被雲遮住,我就笑說:「那我就當妳出來了吧!」 有一年,我甚至拿出麵粉篩照樣望月——一邊笑,一邊懷念在印度屋頂上的那一夜。
記得第一次在台灣過 Karva Chauth,開齋後我們去買了咖哩雞。
當時覺得「終於可以吃飯了」太開心,吃得津津有味,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才同時驚呼:「欸!我們那年吃葷的耶!」 說完又一起笑成一團。
雖然形式早已不同,但我們都明白——那份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有時我們改吃素食滷味,有一年還特地去髮廊整理頭髮、換個新造型,就當作是屬於我們的小小慶祝。
雖然形式簡單,但每一次都像在對彼此說:「謝謝你,也謝謝這份平安。」
我們其實都不太在意形式,但在能力範圍內,還是會盡量遵照傳統——那是一種心裡的安定,也是一種柔軟的連結。 這樣的 Karva Chauth,少了熱鬧,卻多了一份靜靜的幸福。 那份從印度延續到台灣的心意,也成了屬於我們的小小傳統,讓異國生活裡,也能有一盞屬於我們的燈。
📸 延伸記錄|那夜的 Karva Chauth(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