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va「路段」功能:跑步的額外樂趣與競賽化練習的隱憂〉2025-10-11
跑步以來,我都有用運動app紀錄的習慣,因為這些app之間的紀錄大多可以彼此串聯,所以就算平常是用某個app紀錄,想要的時候,也可以很方便地轉移到另一個app上。
最近我開始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Strava上,因為除了每個app共有的距離、時間、配速等基本數據外,它也讓用戶可以自己建立「路段」,讓用戶可以和其他使用app的跑者或過去的自己進行特定路段的比較。
好玩的「路段」功能:增加跑步時的額外動力與樂趣
這個路段可以是繞某某大學的操場一圈(甚至多圈)、從某個路口到另一個路口,又或者是繞整個市區跑一整圈的馬拉松里程。只要是任何一個用戶真實跑過的一段路,都可以被做成路段。
而一旦有人設定了公開的路段,所有在這個路線上跑過的紀錄,溯及既往地都會被列上去,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在這條路線上的表現,以此來得到新的練習小目標。
這個功能對我來說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就是會刺激我想要更多地嘗試新的跑步路線,來經過更多在我生活圈內,但我過去跑步時不會經過的路段。也會試著把自己長跑的那些地方設定為路段,提高跑步時的額外樂趣與動力,督促自己在每一段路段中不停地自我挑戰。
甚至,這個功能也會讓我不知不覺更認識城市裡每條路的路名,記得不同路段之間的相對位置,對各個地標之間的方向更加敏銳。就像《Pokemon Go》、《魔物獵人Now》這些遊戲,Strava的路段功能讓整座城市變成了你的遊戲空間,而且這次,你在裡面的努力,會回饋成你自己的升級。
遊戲化、競賽化的另一面:過度關注紀錄的隱憂
然而,我也意識到這個功能對我的跑步造成的隱憂。在這之前,雖然我的跑步路線已經大致上固定,但其實跑步的過程隨時是充滿彈性與自由的。原本想跑的方向,遇到紅燈我就提前轉彎,感覺順利就多跑幾公里,累了就少繞校園一圈就往回家的路。
在最近幾次跑步裡面,由於我知道附近哪些地方有路段,所以有時候會刻意走特定的路線,好讓自己經過那些路段。雖然我還是會避免停下來等紅燈讓節奏被打斷,但那些時候,我就會覺得些許可惜,因為這樣多繞一小段就會錯過原本想走的路線。
而且,當我跑在指定的路段上時,我會不自覺地想要加速,希望能夠突破前一次跑那個路段的紀錄。可是其實根據我最近的計畫,我應該要先放慢一點速度,以增加跑量的長跑為主。
路段的這種「競速」預設,它模糊了「進步」與「變快」,混淆「練習」與「比賽」,反而打亂了我自己先一點一點增加距離,再隨著「舒適的區間」變大,逐步提高速度的訓練節奏。
雖然因為路段的功能,這一兩個禮拜我對跑步有特別多的興奮感和新的期待,但成績的提升其實只是跑步過程中小小的階段性結果,真正的重點在於其背後的那些緩慢而長期的基礎累積,以及訓練之間的適當恢復。
如果心心念念地想著每一次跑步都要破紀錄,那不只不切實際,更可能因為用力過猛,讓自己的身體在短時間內承受過大的負擔,反而破壞了進步的最佳節奏。
那些跑得最快、最遠的選手,往往是持續跑步、持續訓練最久的那些人。唯有自由且愉快地跑,才有辦法自發地長久跑下去。這些運動app的功能應該是輔助進步、提供更多樂趣與動力的工具,而不是我們應當心心念念、汲汲營營的目標。
對於最自由、快樂的跑者而言,即便他每一次跑步都不是為了紀錄而跑,當他按部就班地,照著自己的能力漸進地持續跑著,成績的進步才會自然地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