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上篇說到西方傳教士把越南語「寫下來」~ 從峴港、清化的田野式學習,到澳門的互相交流筆記,邊學習邊摸索,直到終於勾勒出現代越南語的母音和聲調。那麼,其中的關鍵人物是誰?

越南國語字之父-亞歷山大・羅德斯
👤 亞歷山大・羅德斯(Alexandre de Rhodes)
1624–1645 年間這位傳教士多次在越南進出。他一開始到清暹(現在的廣南奠芳,靠近會安)學越南語和傳教。他離開越南之後, 1651 年在羅馬出版《越–葡–拉詞典》,收錄大約 8,000 詞,並附有語法-這是越南第一部印行詞典。作為這部詞典的主編,亞歷山大・羅德斯在越南語拉丁化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清暹」也被視為國語字搖籃,越南政府在這裡還設了紀念碑。值得一提的是,他出生在當時教皇國治理下的亞維農,屬於法語區,因此一般被稱為法國耶穌會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斯。但其實,羅德斯是從葡萄牙傳教體系下培訓出來的,他來到越南教教也是得到葡萄牙國王的資助。
📖 為何這本詞典能「一錘定音」
主編亞歷山大・羅德斯的越語非常好,加上他手邊有其他傳教士前輩的「越–葡」稿本(雖然現已佚失)可以參考。還有,當時的教會本身就有印刷廠,而且鼓勵出版工作,因為這有利後續傳教士學習。
🔤 為何是「越–葡–拉」三語
有葡萄牙語是因為當時東來的傳教士大多乘坐葡萄牙商船,而且傳教工作是由葡萄牙國王資助的;有拉丁文是因為教會的工作語與神學語言是用拉丁文。
🧪 怪字母哪裡來的
國語字裡有一些我們不熟悉的「怪字母」,它們不是被隨便發明的,而是傳教士們用歐洲既有語言裡的文字符號來記錄發音能對應得上、相似的越語發音,比如 Â、Ê、Ô、CH、NH就是承襲拉丁語的書寫習慣。
西方傳教士們編的其實不只這部詞典而已,但這本的意義特別重大,因為它的出版讓早期分歧的越語拼寫首次獲得系統化與統一,同時它不只是工具書,更保留了17 世紀越南社會生活與方言的線索,極有研究價值。
羅德斯完成的《越–葡–拉詞典》不只是一本語言學成果,更像是一座橋樑,讓越南語的書寫第一次有了可以被傳承、修訂的「共通起點」。但要讓這套拼寫真正走出教會、進入社會,還需要制度、環境與歷史巧合的推動。接下來,下篇就要看看這些條件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