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碩士母校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法國教授:Philippe Aghion,榮膺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新聞,佔據了我的好友圈版面。
一方面發表祝賀,另一方面也開啟了一波關於「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的探討,也是Philippe Aghion 教授所研究的課題。

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創造性破壞!
Philippe Aghion 教授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經濟成長到底從何而來?」
他與團隊的研究表明:
「經濟成長並非來自資本或者勞動力的堆疊,而是來自『創新』,
即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生產方式,去推進『生產的效率』,同時推動『新企業的誕生』。」
為了去推動實質的商業增長,企業自身會不斷投入「創新」,或是因為同業競爭壓力,被迫「創新」。
他們強調:
若已有大型企業,或壟斷者抑制新創、阻礙新技術進入,那麼「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會被遏制,經濟增長可能衰退或停滯。
同時,政策、制度、教育等因素,也會影響「創新的速度」。
這也能說明,為什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是常態,而從 19 世紀才開始出現持續的增長?
教育、政策、環境支持所促成的「創新與創造性破壞」是重要原因。
神奇的是,我發現教授的「創造性破壞」不只可以用來解釋「經濟成長」,套用在「個人成長」上也同樣適用。
從「經濟成長」的核心原因,探討「個人成長」的核心驅動力
個人成長到底從何而來?
我發現,很多人以為「成長」就是把一件事情做的更熟練,或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會有大幅度在「社會認知、人生智慧、為人處事」上面的成長。
直到某個階段,發現好像自己除了「年齡上的增長」,以上所說的「認知、智慧、社交」等等能力,似乎都停滯不前,可以說落後於同齡人,甚至年紀更小的年輕人,
這時才慌了:
「原來成長,並不會隨著年歲自然增加。」
這也是我發現「個人成長」與「經濟成長」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想要有「實質的成長」,自身勢必要接觸「新事物」。
在與「新認知」的碰撞中,可能顛覆、淘汰自己「不合時宜」的舊認知,學習新觀念、新科技,才會迎來新一輪的大幅成長。
若只是「重複性的」做和以前一樣的事情,「個人成長」根本不可能發生。
也就是個人本身也要經歷「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才會迎來「實質的個人成長」。

有趣的是,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經常會討厭「大型企業」壟斷市場,或是因為自身利益,阻止「新生代、新創、新技術」的發展和顛覆。
然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決定「是否我要經歷『創造性破壞』?」的那個壟斷市場的大型企業。
你的大腦可能會因為害怕變動,而選擇「留在舒適區」,拒絕經歷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其結果是,個人成長停滯不前,但也不願承認,成為他人眼中「頑固不化」的人。
最大的成長,發生在我的「壓力區」
以上的論述,也和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各個方面在「成長」的感知相吻合。
- 我發現,對我「最有幫助的書」,往往不是我理解程度最多的「心理學書」,反而是其他我平時接觸較少的學科,給我更多不一樣的啟發和碰撞。
- 我的工作能力成長最多的時候,往往也是我開始承接「與過去不一樣的任務(個人品牌、教學任務)」,開始去嘗試「未曾做過的事情」之時。
- 我的學習能力增長最快的時候,往往是我「轉領域」,開始學習「跨領域學科(管顧業、醫療領域)」,從教室裡「最懂的學生」,變為教室裡「最不懂的學生」的時候。
那些因為接觸「新事物」,而讓我感覺到「壓力大」、「很不安」的時刻,
最後回想起來,全部都成為提供我最多養分,造成我和「走在單一軌道」上的人不一樣的「關鍵成長」。
然而,「創造性破壞」之所以被稱作「破壞」的一種,是因為它不只是「接受新事物」那般簡單,還會「破壞或改變」你舊有的秩序。
比如:
原先你是「發散思維」很強的人,現在學習「邏輯架構」,一開始一定很痛苦,甚至破壞了你原先自以為的「長處」,
但是長遠來看,你的創新思考,能用更有架構的方式表達,被更多人理解,實際上是「進步」。
比如:
原先你是「工程領域」出身的人,學習「商業管理」的過程中,會覺得「商業」很務虛,不如工程理論實事求是。
但是長期來說,你成了「虛實結合」的專家。能腳踏實地做出產品,也能運作行銷把產品賣出去。
如今,我們站在人類全面進入AI時代的臨界點,未來5年所發生的轉變,可能比過去20年的總和都來的更大。
每個人都跟著時代的洪流,面臨著「變化的壓力」。
然而,你有多害怕「改變」,就等於有多抗拒「成長」。
真實的成長,一定需要你邁出「令人不安的」那一步。
成長就是讓你脫層皮,才能長出更堅硬的外殼。擁抱「創造性破壞」,擁抱「成長」。
🌟 我可以幫助你的 3 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