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片土地曾經激發無數世代的守護熱情。回想上一代人談及兵役時,常帶有自豪與責任感,將其視為保衛家園的必經歷程。然而,今日年輕一代的態度已從堅定轉為疏離,甚至抗拒。這一轉變並非源於個人懦弱或自私,而是整個社會與國家體系的系統性問題,讓他們從「以守護國家為榮」轉向「不願被政客糟蹋」的立場。這不僅是個別現象,更是台灣的集體困境,其根源在於政客為了一己之私與一黨利益,持續撕裂國家與人民的團結,並加以操弄。
首先,國家認同的不足是關鍵因素。年輕人從教育體系中習得的歷史敘述,常充滿模糊與矛盾。一方面是中華民國的象徵,另一方面是台灣本土意識的強調,他們因此陷入身份認同的迷茫。政客為爭取選票,將統獨議題轉化為政治工具,今日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明日推動「去中國化」,導致國家認同淪為可變的拼圖。年輕人因而質疑:這個國家是他們的家園,抑或是政客的選戰籌碼?當國家認同被稀釋,他們自然難以產生為其犧牲的動機。這一現象令人痛心,因為它剝奪了年輕人本應擁有的純粹愛國情懷。
更深刻的問題在於,年輕人不知為何而戰的空虛感。兵役本應是為了防衛家園、抵禦外敵,但在台灣脈絡中,這場「戰爭」的本質模糊不清。它是針對外部威脅,還是內部政治鬥爭?年輕人觀察到政客在立法院為黨派利益互相攻訐,卻鮮少深入討論國防強化。他們因此思考:服役是為了維護民主自由,還是維繫政客的權位?當「為何而戰」成為無解之謎,兵役便從榮耀轉為強制義務。這不僅削弱戰鬥意志,更造成精神上的負擔。兵役制度的荒誕性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困境。台灣的義務役期從四個月至一年,看似旨在強化國防,實則為政客的權宜措施。不公現象比比皆是:權貴家庭可透過關係或補充役規避,而弱勢者則須承擔全責。制度頻繁變更,役期延長或縮短往往依賴政客的需求,而非對國防專業的評估。近年當局因國際壓力匆忙恢復一年役期,卻缺乏配套,導致軍營裝備陳舊、訓練混亂。這並非真正為國家安全設計,而是政治作秀與表演,國家公器如此兒戲,著實令人扼腕。
訓練方式的不合時代,亦是充滿可笑。年輕人成長於數位環境,卻在軍營面臨落後的體罰式訓練,如站軍姿、跑操場與背軍歌,這些在現代戰爭中效用有限。無人機、網路戰與可攜式精密導彈的操作才是當代戰場核心,但軍隊仍停留在「草鞋布鞋」的舊式規矩與訓練。年輕人質疑:為何不聚焦高科技裝備操作,反而強調瑣碎勞務?政客宣稱推動國防現代化,卻將預算偏向大宗的硬體採購,忽略人力培養,特別是近期花費高昂預算卻依舊無法下水的國造潛艇,而不是著重於無人潛艦的發展,更是令人莞爾。以新加坡為例,其國家服務制度已邁向第四代軍隊轉型,強調整合人工智慧、數據分析與網路防禦,提供專業化訓練,讓士兵掌握現代戰術技能。這不僅提升戰力,還吸引人才加入。以瑞士為例,其民兵系統(militia system)強調全民參與,基礎訓練僅18-21週,之後轉為預備役,定期召集,允許士兵兼顧職業與生活。這種彈性模式整合現代生活需求,值得台灣借鏡,轉向科技導向訓練與專業發展,或許能避免浪費青春的遺憾。
福利與待遇的落後,則是另一層面的問題。服役薪資微薄,每月僅數千元,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退役後缺乏有效就業輔導與心理支持,讓許多人發現兵役經歷反成求職障礙。相較以色列或新加坡的軍人享有高薪與社會優先權,台灣將軍人視為廉價勞力,用後即棄。以色列的兵役福利尤為全面:士兵不僅享有租金補貼(相當於新台幣約1萬2千元)、醫療保障與生育津貼,還可獲得年度假回家及免費機票;退役後更有失業救濟、教育補助與就業優先權,讓服役成為人生投資而非負擔。新加坡亦提供高薪吸引專業人才,除基本薪資之外,其國家服務(NS)津貼從新兵每月約新加坡幣630元(相當於新台幣約1萬5千元)起,視階級與職責可達新加坡幣1,400元(相當於新台幣約3萬3千元),並包括醫療保險、團體保險、獎金及退役後的教育與住房補助,透過現代化福利體系確保士兵福祉。以瑞士為例,其兵役福利包括每日補償4至30瑞士法郎(約新台幣140至1050元),並有收入損失保險覆蓋80%薪資,學生或無業者固定每日62瑞士法郎(約新台幣2170元),NCO更高;雇主不得解僱服役者,且服務期間享有社會貢獻資助。這種保障讓服役者沒有經濟負擔,並透過類似收入補償與彈性安排,提升士兵福祉。台灣政客強調國防預算,卻不投資人力,這不僅是剝削,更寒了年輕人的心。
最後,社會對軍人的不尊重,是體系崩潰的催化劑。過去,軍人被視為英雄,獲社會敬佩;如今,退役者常被貶為「魯蛇」,軍人淪為低端勞動者的刻板印象。媒體放大軍營負面事件,忽略犧牲;民眾抗議軍演,卻忘記軍人的保護角色。更諷刺的是,遇到天災人禍時,社會才想起軍隊幫忙清理家園、搬運屍體,彷彿未助一臂之力便是軍人的過錯。這反映出「急用時極需,不用時棄如敝屣」的態度,從何而來?正是政客操弄反軍議題,為選票炒作,將軍人當作政治犧牲品,導致社會充滿偏見。以瑞士為例,其社會將兵役視為公民義務與集體防衛的一部分,2013年公投以73%支持保留義務役,顯示軍人獲高度尊重;民兵系統整合軍事與公民生活,讓服務成為公平民主象徵,團結多元文化。以色列社會對軍人的重視風氣根深蒂固,義務役被視為國家生存的基石,軍人常被尊為英雄,尤其在衝突頻仍的環境中,社會提供廣泛支持與認可,強化國家團結。新加坡則將國家服務(NS)定位為公民責任與榮譽,社會普遍認可NSmen的貢獻,透過共享經歷促進社會凝聚、紀律與國家認同,多元族群在NS中培養互信。台灣若借鏡這種文化,將軍人定位為社會支柱,或許可扭轉偏見。年輕人因此質疑:為何要為不尊重他們的社會賣命?
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其實都源於台灣無良政客的行為。他們為了一己與一黨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地操弄統獨、族群與藍綠對立,將台灣轉化為分裂島嶼。國家認同被玩弄,不知為何而戰的困惑被放大,兵役制度淪為權力工具。他們宣稱愛台灣,卻在實質上糟蹋其未來——年輕人本是國家希望,卻被推向疏離邊緣。這一現實令人痛心,若不直視並譴責政客的作為,台灣將難以重拾守護榮耀。特別是少子化嚴重的當今台灣,年輕人其實值得更好的體系與對待,台灣的選民必需覺醒,莫再讓無良政客與政黨繼續以私慾毀滅台灣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