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正在猶豫要不要跨出下一步的你。
我的客戶或個案,多是正處於轉職關卡、或思考職場下一步怎麼走的工作人。這也讓我想起:我從想要創業到終於成立公司,中間起碼糾結兩年!這樣的心理轉折,讓我體悟更多「早知道」背後的運作,也跟有同樣心情的你分享。
那天我拿著印章,在會計師事務所
簽下文件那一刻,心裡浮出一個念頭——
「如果我兩年前就開公司,現在會不會一切都更順?」
這問題像一根小針,刺在心裡。
我想起當時的自己,問好幾個開過公司的人,
有人說太麻煩、有人說沒必要、有人說風險太高。
我最後聽了「多數人的建議」,
也順理成章地錯過了自己的直覺。
這兩年,做著差不多的事,雖然持續精進自己,但總覺得就那樣。
直到開公司,到現在僅僅三個月,我卻發現,自己在創業、整合專業、產品服務的思維角度和執行力道上,比起過去成長了不只一點半點。
雖然學當老闆很痛苦,但那種新刺激造成的影響,也很直接的反應在我和學員或顧客互動上,增添了嶄新的生命力。
現在回頭看,我寧願自己早點開始,不要內耗那麼久,不僅門檻、成本更低,或許能更早完成我想要的自有生態系。
▌從眾效應:我們常把「多數」誤認為「正確」
心理學有個現象叫「從眾效應」。
就是你騎機車一整排等紅燈,只要有人開始催油門,哪怕明明還沒變綠燈,總有幾個人也不由自主跟著催,接著愈來愈多人莫名跟著做。
當多數人做某件事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判定「那應該是對的」。
因為跟著大多數人,能換來一種「不被孤立」的安全感。
但問題是——安全感,並不等於正確,也不等於適合。

我們害怕不一樣,怕被質疑、怕做錯、怕沒人懂,
於是就讓「多數人的聲音」淹沒了自己的判斷。
可人生裡最遺憾的事,不是做錯選擇,
而是明明聽見內心的聲音,卻假裝沒聽見。
▌相信自己,不代表否定別人
後來我發現,真正有幫助的不是去收集大多數人的意見,
而是去找一個能幫我釐清思考而非直給答案、夠成熟客觀的人對談。
因為你不是別人,適合他人的,不見得適合你。
即便,那是大多數人。
只有當你靜下心來往內挖掘,越能誠實看見自己想要什麼,
你就越不需要透過「多數人的贊同」來確認自己的方向。
我曾經為「沒早點開始」懊惱了很久。
直到有一天,聽到李崇義老師說:
「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決定,都是當下自己能做到最好的決定。」
這句話讓我整個人釋放。
因為我終於明白,
那時候的我,已經用當時的知識、勇氣和資源,
做出了能做的最好選擇。
我盡力了,那就夠了。
我們都無法未卜先知,
對於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沒人知道選或不選,走下去會怎麼樣?
聖經的《傳道書》也提到: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有時候你覺得沒做對決定,
只是當時的自己,狀態、資源、心力、智識還沒和自己想做的事對齊,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成為最好的自己,需要時間。
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何時?
第一個答案是10年前,
第二個答案,
就是「現在」。
只要開始,永遠都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