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擔任顧問的過程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李顧問,我們砸了大錢投 FB 廣告,成效很差,是不是該改投 TikTok?」、「我聽說 AI 很紅,我們是不是該導入 Martech 工具?」
每次聽到這裡,我就知道,問題不在「外面」,而在「裡面」。
這就像一個病人,不斷更換醫生、要求開更強的藥,卻從不改變自己熬夜傷身的生活習慣。
你以為的問題是『工具』沒選對,但真正的病根在於『思維』。你把行銷當成了『花錢的廣告』,而不是『累積價值的品牌』。
釐清觀念:行銷是「1」,工具是「0」
我們必須先重新定義「行銷」與「行銷工具」的區別。
- 行銷 (Marketing):是策略、是精神、是你要與消費者建立的「共鳴」。這是那個「1」。
- 行銷工具 (Tools):是 FB、是 Google 廣告、是 AI、是 SEO。這些是跟在「1」後面的「0」。
許多中小企業的困境是,他們手上有一大堆「0」,卻沒有那個「1」。所以無論你導入多少新工具、砸了多少廣告費,最終結果,依然是「0」。
這就是我常說的「一直歸零」。A 產品成功了,B 產品卻要從頭再來;這一檔廣告爆了,下一檔卻無人問津。因為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花錢」,是「消耗」,沒有「累積」到任何品牌資產上。
你的病根:只賣「功能」,不賣「價值」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思維」停留在「理工腦」的規格戰。
我常用星巴克杯子來比喻。一個杯子的「功能」是什麼?保溫、裝水、輕便。如果你只賣功能,你永遠在跟工廠比價格、比規格。
但星巴克的城市杯,賣的是「功能」嗎?不是。它賣的是「回憶」、「身份」、「體驗」。這就是「價值」。
當你只賣功能,你就是在「花錢的廣告」,因為功能太容易被複製,你必須不斷花錢去「喊」; 當你開始賣價值,你才是在「累積價值的品牌」,因為價值會儲存在消費者心中,它會產生「共鳴」。
你花錢投廣告,是想買「流量」;而建立品牌,是為了讓流量「主動」來找你。
顧問SOP:從「消耗思維」轉向「累積思維」
如果你不想再「一直歸零」,請立刻停止追逐工具,先建立你的「1」。這裡有三個SOP化的步驟,幫助你轉變思維:
1. 找到你的「1」:重新定義你的核心價值
你的品牌精神是什麼?你為客戶解決的「人性問題」是什麼?不要再告訴我你的產品多快、多省,告訴我它能帶來什麼「感受」或「回憶」。
2. 把「規格」轉譯成「共鳴」
理工科的語言,市場聽不懂。行銷人的價值,就是把冰冷的「技術規格」轉譯成溫暖的「市場白話文」。AI 的價值在於優化效率,但「人」的價值在於賦予 AI 溫度與共鳴。
3. 停止「一次性消耗」,開始「系統性累積」
你花的每一分錢、做的每一檔活動,都要問自己:「這件事除了帶來短期業績,還為我的『品牌存摺』存下了什麼?」如果沒有,這就是在消耗。你的目標應該是讓每一次行銷,都成為下一次行銷的「養分」,而不是重新開始。
結語:工具會變,但人性不變
工具的更迭是必然的,AI 會越來越強大。但請記住,技術始終於人性。
行銷的本質,從來都不是玩弄工具,而是深刻理解人性、並與之「共鳴」。
別再當一個只會花錢的廣告投手。你該做的,是成為一個累積價值的「品牌建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