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學生染毒的風險,某國中輔導室主任邀請一位學者協助設計一個反毒介入方案,並評估其效果。這位學者規劃一個兩階段的研究設計。(1)首先瞭解染毒青少年的人口社經資料及染毒的原因,(2)接著依據角色模仿的「大哥哥大姐姐方案」設計介入方案,安排每一位染毒青少年一位學長,並建議每週見一次面,評估其成效。試依據科學研究的演繹和歸納邏輯系統來說明這兩個階段的進行各屬於那一種研究邏輯?各研究邏輯的思考步驟為何?兩個邏輯系統彼此的關係為何?
- 歸納法:瞭解染毒青少年的人口社經資料及染毒原因(蒐集資料)。由具體個案與資料出發,歸納出共通特徵與染毒原因,形成初步理論或模式。
- 演繹法:設計方案,進行介入並評估其成效。根據理論設計介入方案,推論其可能效果,再進行實證驗證。
歸納法思考步驟
- 觀察現象:訪談或問卷調查染毒青少年,收集其背景與用藥經驗
- 找出規律:例如多數人來自單親家庭、缺乏同儕支持、學業表現差等
- 形成假說/理論:初步歸納出可能的染毒風險因子
- 建立概念模型:作為後續介入設計的依據
演繹法思考步驟
- 提出假說:如「角色模仿的大哥哥大姐姐制度能降低染毒風險」
- 設計實驗:安排介入與未介入組,進行定期會談
- 蒐集資料:透過問卷、行為觀察等方式蒐集前後差異
- 驗證假說:分析是否介入組的用藥意圖或行為明顯下降
- 結論與修正:確認介入成效或提出改進建議
兩種邏輯系統是互補性關係,歸納法提供演繹法設計介入的理論基礎與背景依據,演繹法則用來驗證歸納所得理論是否成立或可行。在實證研究中,這兩者常常交互使用,形成「科學之輪」:觀察 → 歸納 → 理論 → 演繹 → 驗證 → 再觀察。
請列舉五項行動研究的特性;並試以服務社區受暴者為例,若要採用參與式行動研究來處理其所面臨的受暴議題,試擬出該行動研究的可能方向與進行方式。
行動研究的特性
- 實踐導向
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與理論研究不同,它著重在實務現場的改變與改善。 - 參與性與合作性
強調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共同參與與合作,參與者不只是被研究的對象,更是共同研究的夥伴。 - 循環反思過程
包含「行動 → 觀察 → 反思 → 再行動」的循環歷程,透過不斷的修正與學習推進改變。 - 情境性
行動研究強調問題發生的具體脈絡,研究成果通常無法完全套用於其他情境,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賴性。 - 知識共構
不只是學術知識的建立,也包括實務工作者與受訪者對經驗的詮釋與知識建構。
提升社區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支持與自我賦能機制
目標
- 探討社區中受暴者的實際需求與困境
- 與受暴者共同設計可行的支持服務模式
研究對象
- 家庭暴力服務人員
- 庇護機構工作人員
- 志工
進行方式
- 組織參與小組
- 問題探索與需求調查
- 行動設計與實施
- 評估與調整
- 知識共構與成果分享
參與式行動研究強調「與當事人一起行動與改變」,適合應用於處理家庭暴力等高度情境性與敏感性的議題。在此過程中,受暴者不再是被動的協助對象,而是改變的推動者與知識的共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