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結合 2025 年 IBM、MIT與 Gartner 對於企業導入 AI 的觀察與實際數據,與台灣AI Agent 服務商 EgentHub 的實際服務經驗,協助探討企業在導入 AI 時,從想法到落地的階段難點,並擺脫對通用型工具的迷思。
同步閱讀:《從IBM、MIT、Gartner觀點看AI 企業導入01|落入效率與價值的陷阱》
同步閱讀:《從IBM、MIT、Gartner觀點看AI 企業導入03|「買」比「建」更有效》
(2025年11月11日更新)在 AI 浪潮中,許多企業的初始反應是出於「錯失恐懼症」(FOMO),擔心若不跟進就會被市場淘汰。然而,這種被動反應往往導致資源分散,難以產生顯著的商業影響。要讓 AI 投資真正落地,企業需要的不是盲目跟風,而是一個清晰的策略框架,用以引導資源投向,並確保每一分投入都與長遠的商業目標緊密相連,本文將透過防禦、擴張與顛覆的三階段導入方式,協助企業釐清自身在AI 導入的不同進程。

防禦(Defend):日常 AI (Everyday AI)
防禦層次的 AI 策略,又被稱為「日常 AI(Everyday AI)」,其核心目標在於強化員工能力、維持組織在市場中的競爭均勢。這一階段的 AI 導入,通常著重於提升日常營運效率與決策品質,而非追求顛覆性的創新。典型的作法包括導入 ChatGPT、Microsoft Copilot 等通用型 AI 工具,以協助員工更快完成重複性任務、產出更精準的內容,或在決策過程中提供即時的資訊輔助。
日常 AI 的價值衡量聚焦於「員工回報」(Return on Employee, ROE),這種回報形式不一定直接體現在財報上,但能在實務上顯著改善員工體驗、減少倦怠感,並最終提升整體產能與營運韌性,Gartner 將這類成效稱為「藍色貨幣」(Blue Money),一種非財務性但可感知的價值。例如,員工每小時產出增加、任務週期縮短、品質分數提升、服務水準穩定或待辦事項減少,皆屬於 ROE 的具體衡量指標。防禦層次的 AI 更像是一項成本中心型投資,需要的變革相對溫和,AI 導入的門檻較低,卻能為企業打下 AI 化的基礎,對多數組織而言,這也是 AI 轉型的起點:從讓員工學會與 AI 協作開始,逐步累積數據、經驗與組織習慣,為後續更高層次的智能化變革奠定土壤。
擴張(Extend):改變賽局的 AI (Game-changing AI)
擴張層次的 AI 策略,被稱為「改變賽局的 AI(Game-Changing AI)」,其核心目標在於透過技術重塑企業的核心運作模式,創造差異化優勢與可衡量的財務成效。這類策略不僅關注效率提升,更著重於重新定義價值創造的方式,從優化定價策略、改造供應鏈結構,到重新設計跨部門的工作流程,皆屬其範疇。最終的成果指標,往往體現在成本節省、損失降低與營收成長三個面向。
以台灣本土 AI Agent 服務商 EgentHub 的實際案例為例,曾協助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導入 AI Agent 進行布料挑批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傳統挑批流程依賴人工經驗判斷,不僅耗時,且因人而異。EgentHub 在了解其作業邏輯後,設計出一套由 AI Agent 擔任決策輔助角色的系統,能即時分析各批次訂單,生成最優挑批方案,有效縮短過程時間,也避免了成本的波動。
擴張型 AI 策略的價值衡量聚焦於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也就是追求真正的「綠色貨幣」,一種能在財報中被具體量化的價值。要實現 ROI,企業必須超越單純的技術導入,啟動更深層次的組織變革,包含流程再設計、角色與責任重構,甚至與供應鏈夥伴重新定義合作方式。這類變革通常需要投入相當於 AI 導入本身 1 到 2 倍的努力,但其回報潛力亦遠高於「防禦型」策略。
顛覆(Upend):未來的策略賭注
顛覆層次的 AI 策略,代表企業對未來的策略性賭,其核心目標不再是優化或擴張現有流程,而是徹底改變產業規則,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這類策略的本質,是以 AI 為驅動創新,發現並開發全新的產品、服務或市場。例如,運用 AI 加速材料科學研究,發現上百種潛在的新化學應用,或以生成式 AI 打造全新的顧客互動模式,皆屬於此一範疇。對企業而言,這不僅是技術應用的升級,更是價值鏈的重構與市場定位的再定義。
顛覆型策略所追求的回報,被稱為未來回報(Return on Future, ROF)。這是一種具備高風險與高潛在報酬的策略性價值,強調的是「未來影響力」而非短期收益。這類投資往往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與長遠的視野,因為它所觸及的變革通常是結構性的,可能改變整個產業的競爭格局,甚至重新定義市場需求。從投資屬性上看,顛覆型 AI 策略更接近企業內部的風險投資(Corporate Venture),目的在於為企業創造新的成長驅動,而非僅提升既有業務的效率。
在衡量指標上,ROF 偏向採用領先性指標,這些數據雖未能立即反映在財報上,卻是預示企業能否在新市場中取得先發優勢的關鍵訊號。要實現真正的 ROF,企業必須進行最深層次的轉型,從組織結構到營運模式,甚至重塑核心價值主張。換言之,顛覆層次的 AI 策略是一場關乎未來的長期戰役,它要求企業具備足夠的勇氣、耐性與前瞻思維,才能在變局中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而非跟隨者。
企業應對:繪製您專屬的 AI 策略地圖
對多數企業而言,從「防禦」階段起步是最務實的選擇,能以低風險方式啟動 AI 應用,同時培養員工與 AI 協作的文化與能力,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當組織邁入「擴張」階段,AI 將從輔助角色轉為流程核心,協助重塑營運模式與決策鏈。MIT 的研究指出,最具成效的投資往往來自後勤部門自動化,如財務、採購或法務,不僅能創造財務回報,也鞏固跨部門導入的信心。最終,當企業累積足夠的技術與數據成熟度後,便能自然邁向「顛覆」階段,以 AI 開創新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價值。
EgentHub 在這樣的進程中,扮演著企業 AI 化的「陪跑者」。在防禦階段,透過簡單易上手的企業級AI Agent管理平台協助企業員工自建 AI Agent 結合實務應用,引導他們探索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運用 AI;隨著組織逐漸熟悉這種人機協作的節奏,EgentHub 進一步幫助企業進入擴張階段,讓 AI 逐步融入核心流程,使員工「習慣」與 AI 共事,形成穩定的生產與決策鏈。當這樣的文化與能力累積成熟後,企業便有機會以自身的創新能量,自然邁向顛覆階段,不再依賴外部驅動,而能自主創造新的市場規則。
別讓 AI 雄心停留在「防禦」階段
「防禦、擴張、顛覆」是一條循序漸進的成長路徑,而非三種割裂的選項,企業應從防禦階段穩健起步,培養員工與 AI 協作的習慣,再於擴張階段將 AI 深度嵌入流程,最終累積足夠的技術與文化基礎,邁向顛覆階段,開創全新商業價值。EgentHub 的實務經驗證明,AI 成功落地的關鍵是「循序而深耕」,從日常應用到流程革新,讓組織一步步從效率提升走向策略突破。
在最後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為您說明為何多數企業的AI導入停留於防禦階段的主因。
繼續閱讀:《從IBM、MIT、Gartner觀點看AI 企業導入03|「買」比「建」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