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編劇 馬千代:在毀滅或失控之前 一切都充滿希望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馬千代 《孔雀《必須過動》編劇之一
 
【關於孔雀】
人說「為母則強」,這句話看似褒揚母親,其實也有不容推卻的意涵,要身為母親的女人把教養的重責扛起來,不論那是孩子的現在或未來。
原著中「私的迷思」裡的母親,面對為何要讓孩子唸私校的質疑,輕描淡寫自己的不足和無奈。但平靜的期望背後,她經歷的從來不只是溫和,隱藏的焦慮和奮力拼搏,比起孩子要面對的,並非容易。
我看見和自己多麼相似的心情。也想讓觀眾知道,為母為父可以堅強,或者假裝堅強,這一條升學與教養的路,縱使艱難,我們其實並不孤單。就讓一隻嘲諷的孔雀,毫不留情地揭開所有的渴望,就算讓全部的人事都失控,也要逼角色面對面地貼近它,看清它臉上所有醜陋的線條和細節,那不敢直視的究竟是鬼怪還是心魔。
私校不是恐懼的解藥,卻是焦慮的普拿疼。如果能給孩子一個更靠近閃亮世界的位置,誰能說誰沒有向上翻轉階級的權利。或許有人對止痛藥過敏,但畢竟痛苦能獲得緩解,包括孩子的,和大人的,生活的,和生命的。
如果止痛藥的副作用太大了,我們將會以健康付出更大的代價。那麼在毀滅之前,現在的我們還有時間,去思考並創造出新的道路,新的解藥,用對彼此的理解和寬容,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們的孩子。
【關於必須過動】
這是一個殘忍的故事。寫本的許多時刻,打著寒顫,泛著淚光,也要繼續。「必須」二字,是掙扎的描寫,驚悚的開始,沒有僥倖的結局。
母愛是天生的嗎?母親是否會(或應該會)為子女犧牲一切?或者,也可能是反過來?
 
改編後劇中的母親楊鵑,因為對教養偏執的信念,和女兒的關係變得扭曲和瘋狂,但故事並不想要批判家長或哪一類的母親,只是想讓強烈的角色,和她極端的選擇,撞擊觀眾的思考。也許劇本對情節的描寫顯得殘酷,但裡面包含了對父母和孩子雙方的理解,以及對彼此困境的悲憫。故事最後並沒有給出正確答案,不會告訴觀眾怎樣才是對的,我們只是放大了一切,呈現出極致的狀態。如果觀眾因此感到驚惶:「好可怕,我不要自己或我的孩子變成那樣」,或是,看見自己跟劇中角色有相同的軟弱,那這兩個故事,就是陪著觀眾走了一小段省思的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7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九點,鎖定公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書本看完約有一個月餘(感謝同事H姐出借), 內容可能記憶有錯, 剛好有空在Line TV看了<必須過動>, 大約記錄一下兩者獨篇心得。 電視劇角色原形設定取其書之骨, 將一個家庭的小故事,擴大框架。 書中的楊母,作者提及第一眼注意到她的肥胖,以及對孩子低期望, 在第一堂課前,楊母向作者(家教老師)提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書本看完約有一個月餘(感謝同事H姐出借), 內容可能記憶有錯, 剛好有空在Line TV看了<必須過動>, 大約記錄一下兩者獨篇心得。 電視劇角色原形設定取其書之骨, 將一個家庭的小故事,擴大框架。 書中的楊母,作者提及第一眼注意到她的肥胖,以及對孩子低期望, 在第一堂課前,楊母向作者(家教老師)提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從孩子還未出生開始,我們便已開始學習如何做個父母,更長遠些來看,或許早在小時候,我們就已開始看著自己的父母,在心裡對自己說,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