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觀察 】我要在 Q1 做的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之前聽過一句話:「心想事成的秘密是走出去、說出來。」當時,不明白其意,不過最近有一件事可以來應證這句話。當說出要考研究所時,受到不少朋友指引,像是發現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於是開始尋找實習、工讀的機會。
講完這句話的體悟,現在把事件拉到 Q1 想做的事上。期望透過社群的力量得到意想不到的解法,如果沒有答覆也不打緊,這邊也可以視作監督機制,我想應該會滿有趣的。
好啦~閒話家常就到這邊,接下來跟大家分享計畫的內容(這邊在此感謝微亮計畫 2022 未來人手帳 所提供的靈感)

生活作息裡,挑最兩件你很想堅持的事

我寫了兩件事情:(日)~(四)不看 YouTube、晚上好好沈澱 365 天挑戰的內容,主要都聚焦在晚上時間如何好好被應用!

(日)~(四)不看 YouTube

吃完飯後看影片休息是我的日常,不過聽完 下一本讀什麼 EP.84 《原子時間》善用下班四小時,社畜也能變老虎 後,才意識到晚上的時間也可以好好利用。
可是當我想好好利用晚上時,卻發現 YouTube 早已深深侵蝕生活中:它完全是生產力的殺手,不僅吃掉晚上的時間,還連帶影響生活作息,像是拖晚睡、賴床等,讓原本的早晨習慣被打亂,現在需要重新調整(冬天早起真的有點痛苦QQ)

好好撰寫 365 天挑戰計畫

至於晚上要做什麼?就是可以靜下來好好寫文章。選擇寫文章得原因是平常累積不少想寫的素材,不過之前因為時間因素都沒有空好好下筆,所以想藉由這次機會整理下靈感庫。
另外一個原因是看到去年朋友在進行「365 天挑戰」,覺得紀錄每一天很有意思,就一直很想要挑戰看看,於是在今年也開始這個很酷的計畫,期待未來能寫出怎麼樣的內容!

本季最想嘗試的兩件事

這個我想了不少時間,因為想選得東西滿多的,最後確定是這兩件事:一個月安排一天什麼事情都不做、悠閒吃一頓早(午)餐,寫完之後發現真的要給自己好好休息的時間呢~

找一天什麼事情都不做

聽完「下班時間」才是關鍵 !大前研一的「時間管理術」後,發現很少安排時間休息。假日大多都會去學校看書,或是不少聚會在那時舉行,總之假日的時間被排得很滿。

不知道如果一天什麼事都不做,不知道會變成怎麼樣,因爲對計畫控來說,真的很難想像沒有 schedule 的時候~

悠閒吃一頓早(午)餐

大三之前還滿常跟男友一起去吃早餐,特別喜歡吃鐵板麵。話說,現在沒有早八的課就懶得那麼早去學校,早餐也在家裡解決,不過時間一久還是會想念早餐店的味道,所以這個嘗試算是比較私心的懷舊。

小結

Q1 對我來說是在目前的生活增加些緩衝,之前真的都把自己塞得太滿,包括疫情關在家裡排了許多事,現在仔細想想確實要給自己一段時間休息。
今天是第一季的第三天,才算剛開始還有不少時間可以思考。你會怎麼安排 Q1 計畫呢 ~ 歡迎來一起分享與討論 🧡
1會員
8Content cou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怡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到小金魚的電子報後,讓我躍躍欲試想要在今年結束前寫。剛好 2021 年就要結束了,也可以給自己當一個不錯的總結: _ 這是我今年最推推的課程, 雷蒙與老 K 兩位老師不只帶給我如何操作 notion,也讓我了解到使用工具的心態:「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工具。」 _ _ _
這個是 微亮計畫 所提出來的計畫,對我來說「最 __ 的一年」十分有魔力很喜歡統整的感覺,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喜歡。 2020 年覺得沒有做得很好,也很少做紀錄,所以在 2021 年再給自己一次。很開心今天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 2021 年:最「負責」的一年。
2021 已經過去, 2022 已經開始啦~ 想對年底的自己說說什麼呢? 畢竟對話的對象就是自己,不管是勉勵還是緊訊,還是跟自己說悄悄話,真的什麼都可以!我寫的面相是心情與未來展望,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其實,就算沒有特別問「為什麼」,它也不斷地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我們早已仰賴著它思考: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看到小金魚的電子報後,讓我躍躍欲試想要在今年結束前寫。剛好 2021 年就要結束了,也可以給自己當一個不錯的總結: _ 這是我今年最推推的課程, 雷蒙與老 K 兩位老師不只帶給我如何操作 notion,也讓我了解到使用工具的心態:「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工具。」 _ _ _
這個是 微亮計畫 所提出來的計畫,對我來說「最 __ 的一年」十分有魔力很喜歡統整的感覺,直到現在都還是很喜歡。 2020 年覺得沒有做得很好,也很少做紀錄,所以在 2021 年再給自己一次。很開心今天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 2021 年:最「負責」的一年。
2021 已經過去, 2022 已經開始啦~ 想對年底的自己說說什麼呢? 畢竟對話的對象就是自己,不管是勉勵還是緊訊,還是跟自己說悄悄話,真的什麼都可以!我寫的面相是心情與未來展望,你也可以參考看看~
我很喜歡這一段話:「那些感受到 AI 威脅的人,如何去接受 AI、向 AI 學習,摸索人類與 AI 的共存之道。從人類與 AI 的相處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弱點及可能性。」細品後發現字裡行間充滿意涵。接下來會透過拆解此句來分享從中獲得的啟發。
其實,就算沒有特別問「為什麼」,它也不斷地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我們早已仰賴著它思考:為什麼要買這個東西?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一名自述在歐洲的浪遊生活,分享了對於消費與生活方式的省思。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興起,大幅度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並在許多領域帶來方便。使用數位圖文(圖片、表情符號、貼圖)代替語言文字訊息問候好友,我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其得失。
昨天在FB看到一個認識很久的朋友。說他剛走出憂鬱症。大抵的內容是自己陷入很深的自我否定及懷疑中。甚至連後事都交代好了。曾經試著將自己心裡的苦悶及腦海中那些揮之不去的惱人畫面和身邊的朋友傾訴,得到的回應都是要他正面積極,不要想太多,生活就是沒有重心才會這樣….諸如此類的。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陷入情緒裡
Thumbnail
有些人在情海裡浮浮沉沉,看似在遊戲人間,但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真正的原因。沒有定下來不代表不想,而是還沒遇到那個自己願意,能放心交托的人。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看到的表象或認定的價值去評判別人的處境。擁有穩定關係的人,會覺得那些單身的人內心一定很寂寞,總認為沒有人可以永遠一個人。適當的放下一些自己的期待與
Thumbnail
個案諮詢的互動裡面,不少情況都會回溯到原生家庭。知道自己如何被養成是重要的,然而,多數人止步於此,除了知情而有所追究( / 咎責)以外,鮮少再進一步去澄清其遭遇、創傷、框架、或產生保護機制的主客觀情境與歸因。
Thumbnail
在農場採番茄的這段期間,有兩位主管的管理風格引我注目。一位是我番茄團隊主管,也是整個採果部門的最高主管;另一位則是包裝部門負責包裝番茄的團隊主管。 至於他們各自的管理風格有甚麼不同呢?自己又從他們身上觀察到什麼、學到什麼?就隨著本文繼續看下去:關於我在澳洲農場與兩位行事風格秉異的主管相處觀察紀錄。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一名自述在歐洲的浪遊生活,分享了對於消費與生活方式的省思。
Thumbnail
數位時代的興起,大幅度改變人類的溝通方式,並在許多領域帶來方便。使用數位圖文(圖片、表情符號、貼圖)代替語言文字訊息問候好友,我擁有豐富的經驗,而且深知其得失。
昨天在FB看到一個認識很久的朋友。說他剛走出憂鬱症。大抵的內容是自己陷入很深的自我否定及懷疑中。甚至連後事都交代好了。曾經試著將自己心裡的苦悶及腦海中那些揮之不去的惱人畫面和身邊的朋友傾訴,得到的回應都是要他正面積極,不要想太多,生活就是沒有重心才會這樣….諸如此類的。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陷入情緒裡
Thumbnail
有些人在情海裡浮浮沉沉,看似在遊戲人間,但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真正的原因。沒有定下來不代表不想,而是還沒遇到那個自己願意,能放心交托的人。我們太習慣用自己看到的表象或認定的價值去評判別人的處境。擁有穩定關係的人,會覺得那些單身的人內心一定很寂寞,總認為沒有人可以永遠一個人。適當的放下一些自己的期待與
Thumbnail
個案諮詢的互動裡面,不少情況都會回溯到原生家庭。知道自己如何被養成是重要的,然而,多數人止步於此,除了知情而有所追究( / 咎責)以外,鮮少再進一步去澄清其遭遇、創傷、框架、或產生保護機制的主客觀情境與歸因。
Thumbnail
在農場採番茄的這段期間,有兩位主管的管理風格引我注目。一位是我番茄團隊主管,也是整個採果部門的最高主管;另一位則是包裝部門負責包裝番茄的團隊主管。 至於他們各自的管理風格有甚麼不同呢?自己又從他們身上觀察到什麼、學到什麼?就隨著本文繼續看下去:關於我在澳洲農場與兩位行事風格秉異的主管相處觀察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