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人定勝天?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賈德‧戴蒙是著名的生物地理學家,著名作家,普立茲獎得主,被譽為「21世紀的達爾文」。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算是他的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跟他的後續兩本著作《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會發現這本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於1997年出版的巨作,並不是因為他得獎,也不是因為久仰大名,單純的是因為《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在書中提到這本書,讓我好奇賈德‧戴蒙這號人物是怎麼看待世界的變化,又是怎麼解釋這一切?
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
  作者藉由亞力的問題破題,帶出很多人心中的疑問,為什麼我們所處的亞洲會是什麼這樣發展?非洲、美洲又為何變成現在這個模樣?
  作者從疑問開始,帶著讀者一步步的看見生物地理學對世界的影響。我身為歷史系的畢業生,不得不說,一開始真的發現從生物地理學看歷史發展,是很不一樣的觀點,讓我反思自己對歷史脈絡理所當然的思考僵化。
  人類究竟是怎麼走到現在這一步,或許不只是我以為的那樣文明發展、戰爭、跟時勢造英雄,多了更多的是生態上、地理上貌似天注定的限制。這種人無法勝天的劇本,看來並不是人類所喜愛的,畢竟如果文明的發展一切都是因為自然而然,有些事似乎就不是努不努力跟基因優不優良的問題了。
  回頭看看地理上的限制,最容易想到的是氣候,不同的溫度、濕度可以生長的作物自然有所差異,進而影響的就是人類怎麼在這樣的氣候下生存,雖然因地理限制而有不同物資,但事實上萬物演進也是經過揀選,以生物天性而言能平安繁衍是原始的設定,所以在演化時會加強所有有利於生存的功能,透過物競天擇去留下具有競爭力的物種,但是因人類的經濟需求帶起了物競人擇的變化,投其所好的萬物為了生存,原先小而低調的果實被淘汰,進而產生美、大、飽滿的果實。看起來,人在萬物中仍然具有一些影響力。
  然而空有物資也需要利用,人要生存自然需要一些工具。這時,讓我想到書中作者的一段話,一段作者對『需求為發明之母』的反動,或者應該說突破我既定認知的看法。作者在書中提到:『一般認為:要是社會中有一種普遍的需求不能滿足,或是某件技術不如人意,人人盼望改善,就會產生發明。有發明天才的人察覺到社會的需求,受經濟(金錢)或社會文化(聲譽)因素的驅策,就會著手發明創新。』但是,作者是完全另一個視角去看『發明』這件事,作者認為『一旦發明了一件物事,發明家必須做的就是為它找個事做。』所以,只有在新發明【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消費者才會覺得他們【需要】那件發明。
  白話一點就是,發明常常是根本沒想到怎麼用,也看不出用途,但是為了賦予發明用處,給了發明一些工作的機會,讓大家習慣了這些事,發明就有了被需要的機會,自然就有更新、更上一層樓的機會;相反的,有時候想破頭給了發明工作的機會,但大家並沒有這樣的需求,創造需求失敗也就自然淘汰了這些“發明”。
  所以,通常大家承認的發明家,都在前人既有的基礎上改進,而前人在同樣動機的驅使下,已經完成了設計、製作出原型、甚至生產出受歡迎的產品。歷史上被記住的發明家,往往不是第一個“發明”者,發明常常要在社會有能力利用他們的產品的時候,才是真的做出了適當的貢獻。
  因此作者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技術的發展是累積式的,而不是英雄憑空創造的;第二,技術發明了之後,才產生用途的問題;而不是先有需求,才刺激了發明。
當地發明與採借兩者的相對重要性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發明特定技術的難易程度,以及該社會與其他社會的接近程度。
一件用途廣泛的發明一旦問世,通常以兩種方式散布到其他社會,一種方式是:其他社會的人看見了這樣發明,或者聽說了,覺得有用,就採用了。另一種方式是:缺乏該項發明的社會,處於明顯的不利地位:擁有那項發明的社會,有時因此能控制其他社會。
  仔細想想,雖然我們都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新的科技發明是不是我真的需要且必要的東西,似乎也不是那麼肯定,商業創造需求進而習慣,刺激消費的資本主義文化及其經濟價值或許才是現代發明更具競爭力的地方,畢竟現在透過工廠一次可以量產成千上萬個,但以前只能手工做一個,發明要生存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書中除了地理決定論跟『需求為發明之母』外,作者也寫到複雜社群的形成至少有三個特徵是糧食生產塑造出來的。
一、定期注入勞力。穀物都收割、貯藏之後,中央政府就可令空閒的農民進行公共工程,以彰顯國力,或為農田水利工程效勞以餵飽更多張嘴,或徵召他們攻城掠地,以壯大成更大的政體。
二、農業帶來的餘糧使經濟分工和社群分層。餘糧可以餵養複雜社群所有階層的人:領導人、官僚等統治階級;文書、技匠等不從事糧食生產的專家和徵召投身公共工程暫時不下田的農民。
三、農業得以使人採行定居型態。社群才能累積物品、發展科技和工藝,並從事公共工程。
  雖然糧食生產與農業對文明的影響是熟知的論述,但作者提出的地理決定論,顯示地理在文化與技術傳播過程中無所不在的影響力,更讓歷史演進的原因看似不在人,而在環境。因為環境提供馴化的動物與植物,因為面積、生態限制與人口數量差異,讓有些文化、文明的進展注定發生在某些地方。
  於是這本書看著看著,讓我從感到新鮮,突破僵化思維之外,突然感到有點過於絕對,書中提了相當多地理決定歷史文明進展的例子,可是講著講著似乎到了另一個極端,也就越來越不具說服力了。
  不過,這種史觀的轉移是新鮮的,也讓"人"在歷史中的角色起了變化,不可否認作者的巨作是很有想法的,但畢竟沒有萬用的通則,我還是相信人在這文明演進的過程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是期勉人類可以更謙虛地去看待生態環境的重要,別讓地理決定論與人定勝天論成為兩個極端,在光譜中取得平衡,勢必對人類未來發展是更有利的。
1會員
22Content count
偶爾想要遠離生活,不論是短期旅行或時長期遠行,踏出那一步,帶給自己的不僅是沿途的風景,更是學習。跟著我出走,看這些留下的足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象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背道而馳 與 迎面相遇 只是方向不同 交錯 與 平行 只是軌跡不同 如果終將錯過 寧可不曾經過 春夏秋冬 不過是四季更迭 歲月 也不過是一天一天
風雨欲來 先躲雨 還是準備雨具 躲雨 和雨具 可以並存 也能同時進行 為何只能擇一? 選項限制了可能 就像我想念大海的遼闊時 也能想念山的一望無際一樣 這不是單選題
一場告別式 告別的可不只是一個人 每個人都有各自想要告別的東西 一個點頭一個致意 有關係也沒關係 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明明參與其中 卻沒有你的位置 鞠躬答謝 千言萬語 無聲無息
該立個易碎品告示牌 承認易碎體質 生人勿進 熟人小心輕放 還是 沈默不語 來不及決定 你應聲碎裂 看著滿地的自己 拼不回 卻鬆了口氣 哎呀~ 太好了 再也不用擔心碎裂
  一切從格陵蘭發現石油開始,格陵蘭與丹麥長年的歷史糾葛再次被檢視,提倡環保的丹麥要如何坐視不管的讓格陵蘭開採石油?顯然是很困難,身為外交部長的主角碧琪特·紐柏,以自己黨的忠旨,不違背選民的信任為出發,力捍環保的堅持,但首相漢娜荷姆可不這麼想.....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背道而馳 與 迎面相遇 只是方向不同 交錯 與 平行 只是軌跡不同 如果終將錯過 寧可不曾經過 春夏秋冬 不過是四季更迭 歲月 也不過是一天一天
風雨欲來 先躲雨 還是準備雨具 躲雨 和雨具 可以並存 也能同時進行 為何只能擇一? 選項限制了可能 就像我想念大海的遼闊時 也能想念山的一望無際一樣 這不是單選題
一場告別式 告別的可不只是一個人 每個人都有各自想要告別的東西 一個點頭一個致意 有關係也沒關係 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明明參與其中 卻沒有你的位置 鞠躬答謝 千言萬語 無聲無息
該立個易碎品告示牌 承認易碎體質 生人勿進 熟人小心輕放 還是 沈默不語 來不及決定 你應聲碎裂 看著滿地的自己 拼不回 卻鬆了口氣 哎呀~ 太好了 再也不用擔心碎裂
  一切從格陵蘭發現石油開始,格陵蘭與丹麥長年的歷史糾葛再次被檢視,提倡環保的丹麥要如何坐視不管的讓格陵蘭開採石油?顯然是很困難,身為外交部長的主角碧琪特·紐柏,以自己黨的忠旨,不違背選民的信任為出發,力捍環保的堅持,但首相漢娜荷姆可不這麼想.....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黃仁逵是位貫徹的藝術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指導。這本散文集分為兩個部分,首為編作的角色故事,如同電影中出現的主角好,臨演也好;次為他的藝術日常分享感慨評論。  首部的人物,市井人物居多。 第一、二部加總,可見作者的藝術取向和諷刺意味,一種人人做聲稱的藝術家,同時被稱為藝術的非必有其實。
Thumbnail
我幾乎整個 10 月都沒休息,工作量大暴增。 除了基本的文字案、網站案,最有成就感的是和「雞籠怪奇」的策展大成功,週末參與人數破千,而我是主力負責行銷,夥伴則專注展品。下個週末預期也會很順利,人數應該會比第一週更.. 近期 IG 的發文都很能引發共鳴,大家更會主動分享,其中有篇文甚至有七百多個分
Thumbnail
《沒有凶手的殺人夜》是東野圭吾的第一本短篇集,沒有令人炫目的難解謎題或鬥智情節,有的是嘗試探詢潛藏在案件或謎團背後的「動機」,可以從多細小幽微逐漸累積成為滔天巨浪,引發悲劇。
Thumbnail
這是一本老實人的溝通手冊。 作者是脫不花,得到App的聯合創始人,她最為傳奇的特色就是沒上過大學。 沒上過大學,還能成為中國最大知識平台的CEO,推廣著知識服務。 她是怎麼辦到的呢? 作者說,她能夠學習和發展到現在,一路上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而這些貴人都是透過溝通而連結,在書裡,她把自身用過的經
Thumbnail
如同在前言部分,作者就自述這是一本「略顯鬆散」的作品,就內容而言,確實也比較缺乏系統性的整理,或許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及其他考量,在描述案件時往往有種隔靴搔癢之感;有些部分比起「職人寫作」,更接近於作者本身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韓國SBS於2022年1月播出的《解讀惡之心的人們》(英語:Through the Darkness),沒有像同類講述「罪犯側寫師」的美劇般神化側寫師的能力,反而透過他們調查嚴重罪犯時出現自身的心理爭扎,甚至想到辭職不幹,上述尼采的話,就是故事主人翁的感慨。
Thumbnail
人類心智的孤獨性往往體現在一些較為不頻繁的情緒當中,例如痛苦、狂喜、憂愁、無聊與驚恐,其中又以痛苦最為容易使人陷入單一心智的牢籠之中。
Thumbnail
​比較一下 同樣的內容 分別發在medium,vocus 以及痞客邦(pixnet)上面 究竟哪個平台上的文章閱讀次數會最多呢? 於是乎就產生的這篇文章~
Thumbnail
從只能啃蝕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亮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為萬物之靈的?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研究所學習的心得與看法,以及在實驗室生活的經驗和觀察。文章中提到了研究所學習的能力、學術圈的黑暗面、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內容,是一篇分享研究所求學和生活的寶貴經驗的文章。
Thumbnail
黃仁逵是位貫徹的藝術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美術指導。這本散文集分為兩個部分,首為編作的角色故事,如同電影中出現的主角好,臨演也好;次為他的藝術日常分享感慨評論。  首部的人物,市井人物居多。 第一、二部加總,可見作者的藝術取向和諷刺意味,一種人人做聲稱的藝術家,同時被稱為藝術的非必有其實。
Thumbnail
我幾乎整個 10 月都沒休息,工作量大暴增。 除了基本的文字案、網站案,最有成就感的是和「雞籠怪奇」的策展大成功,週末參與人數破千,而我是主力負責行銷,夥伴則專注展品。下個週末預期也會很順利,人數應該會比第一週更.. 近期 IG 的發文都很能引發共鳴,大家更會主動分享,其中有篇文甚至有七百多個分
Thumbnail
《沒有凶手的殺人夜》是東野圭吾的第一本短篇集,沒有令人炫目的難解謎題或鬥智情節,有的是嘗試探詢潛藏在案件或謎團背後的「動機」,可以從多細小幽微逐漸累積成為滔天巨浪,引發悲劇。
Thumbnail
這是一本老實人的溝通手冊。 作者是脫不花,得到App的聯合創始人,她最為傳奇的特色就是沒上過大學。 沒上過大學,還能成為中國最大知識平台的CEO,推廣著知識服務。 她是怎麼辦到的呢? 作者說,她能夠學習和發展到現在,一路上受到很多貴人的幫助,而這些貴人都是透過溝通而連結,在書裡,她把自身用過的經
Thumbnail
如同在前言部分,作者就自述這是一本「略顯鬆散」的作品,就內容而言,確實也比較缺乏系統性的整理,或許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及其他考量,在描述案件時往往有種隔靴搔癢之感;有些部分比起「職人寫作」,更接近於作者本身的心得分享。
Thumbnail
韓國SBS於2022年1月播出的《解讀惡之心的人們》(英語:Through the Darkness),沒有像同類講述「罪犯側寫師」的美劇般神化側寫師的能力,反而透過他們調查嚴重罪犯時出現自身的心理爭扎,甚至想到辭職不幹,上述尼采的話,就是故事主人翁的感慨。
Thumbnail
人類心智的孤獨性往往體現在一些較為不頻繁的情緒當中,例如痛苦、狂喜、憂愁、無聊與驚恐,其中又以痛苦最為容易使人陷入單一心智的牢籠之中。
Thumbnail
​比較一下 同樣的內容 分別發在medium,vocus 以及痞客邦(pixnet)上面 究竟哪個平台上的文章閱讀次數會最多呢? 於是乎就產生的這篇文章~
Thumbnail
從只能啃蝕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亮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為萬物之靈的?這本書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