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一五年開始,我就長期投資股市,從港股到美股,花了許多年時間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打法。經歷了二○二○年三月美股四次熔斷,期間堅持「買進持有」策略,全程滿倉不避險,總資產一度蒸發一半,但下半年全部回來之餘還頗有斬獲,全年回報逾兩倍。完整地爬過一遍高山低谷,覺得自己的投資方法、心法、持股,既經受如此錘鍊,覺得對大家應多少有些參考價值,故開始寫《美股投資十日談》。
所謂「十日談」,是致敬義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同名小說《十日談》。該小說背景是十四世紀因黑死病肆虐而有上億人死亡的歐洲,與我因疫情股災的契機而開始撰寫本專欄有雷同之處。故名。
從二○二一年二月中開始,科技成長股遭遇疫情後最大一波下殺,讓我體會到在資金泛濫的高估值市場、變幻莫測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駕馭投資組合將變得更加困難,故希望透過歷史縱向估值法、軟體股板塊歷史估值變化行情表,以及美股市場行情掃瞄,協助大家增進投資績效。
在付費訂閱部分,每月會有最少四篇專屬文章(通常多達八篇),分別是:
我是個住在台灣北部的香港人。過去曾在香港一家智庫從事經濟及產業研究相關工作,也曾在媒體公司擔任社論主筆和主管,目前在台灣某金控公司任職。
在香港居住過一段時日,很難不體會到量化寬鬆和通貨膨脹的可怕,餐飲、房地產價格十年翻倍,眼看許多家庭本來只需丈夫一人工作便足以養活一家大小,逐漸妻子也需要出來工作,但生活品質還不升反降。原本以為金融海嘯後的「非常態」終有一天會撥亂反正,但萬萬沒想到又來了一波疫情,直接無限寬鬆,資金泛濫已經在現實上被常態化了。
央行變相搶掠全社會,被犧牲的就是領取現金薪水的勞工。金融海嘯後大家都說社會兩極化,但這樣的兩極化展望未來只會更嚴重。一般人求生存,甚至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和生活水準,只能參與投資不斷奮戰。希望透過撰寫《美股投資十日談》,為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免責聲明:《美股投資十日談》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訊,但並不保證絕對無誤,資訊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專欄概不負責。同時,《美股投資十日談》提供之所有投資相關資訊,只可以作為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美股投資十日談》無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