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文章數
1,538
追蹤數
2,042
已付費
831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怎麼又是楊德昌
#影迷這種生物
編輯室
會員限定
釀影評
釀劇評
人物專訪
讀者專欄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怎麼又是楊德昌
#影迷這種生物
編輯室
會員限定
釀影評
釀劇評
人物專訪
讀者專欄
釀影評
釀專文|直到比動畫宇宙的盡頭更遠的地方──動畫工作室 STUDIO 4℃
以影像與聲音構作敘事,以幻想與奔放構建真實,當初期許能夠建立自己天空的STUDIO 4℃,一路肆意馳騁的軌跡向大家展示了,那賽博龐克的科幻世界上,確有一片天馬行空存在著。就像《紅灰力量》所說的那般──世界不只一個,4℃的水可以是狂放巨浪與微動漣漪,更可以是構成動畫宇宙最初始的元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不是特別的不行嗎。
2023-09-29
6
釀影評|旁觀與介入的觀看方式,談酷兒影展《公寓之眼》
攝影作為一種減法的藝術,就是在發揮景框的影響力,導演巧妙地運用了兩者的關聯性限制住觀眾的視線,有意識地引導、暗示,再進一步引誘觀眾的想像──先去理解景框內發生什麼事,再去揣測景框之外的世界。
學文
2023-09-26
6
釀影評|以語言重建所有失落的愛與存在的意義──《末日狂戀》
時常覺得所處的整座城看起來就是那麼空洞,我們找不到容身之處,不只是身體或者身分,甚至是思想。是的,思想。那時候所謂的文藝青年,那樣的腦袋似乎難以找到安身之處,整個世界以某種虛無、制式、乏味的方式重複著,於是那些叛逆又奔放的思想顯得格格不入,顯得彆扭。
范亦昕 Eartha Fan
2023-09-24
9
釀影評|蠻荒與渴水,非典型的女性敘事作品《燕交》
烏托邦裡膨發的性慾望,直指的是人之原始本能,對於生命、新生、消亡的終極──感覺到活著的需求。她偷情,她與陌生人做愛,也和丈夫做愛;她直勾勾地看著男人在路邊撒尿,她會在醜噁的男人發出新生啼哭時將其擁抱入懷。我不想矯情地說,唯有透過做愛她才能感覺到自己活著,我會說,那是女主角/導演的一種探尋,一種悟得。
黃曦
2023-09-24
4
釀影評|《餐廳失控夜》:連環失誤與意外引爆的失速人生
《餐廳失控夜》用一場戲看安迪和廚師們天衣無縫的合作默契:負責調製醬汁、烹煮主菜、擺盤的人員,相互配合得分秒不差,帶出食材的最佳風味。安迪和廚師們的呼吸都在同一個頻率上,沒有人過於急躁,也沒有人太過緩慢,一切都很完美。然而,隨著安迪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他先前犯下的種種錯誤,開始造成影響⋯⋯
香功堂主
2023-09-21
5
釀影評|《曼哈頓》:很陳腔濫調,但我信了你的故事
重看一次《曼哈頓》,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片,電影裡大量置入的壯麗城市景觀與文化人優越感,明顯是刻意用精緻糖衣包裝的虛華,奪人眼目的外貌卻藏不住編導伍迪.艾倫自詡為知識份子(實則放不下老白男心態)意識下的自溺與耽戀,缺乏對中產階層偽善文化的有力批判與深刻自省。
涵柳
2023-09-19
14
釀影評|楊德昌的文藝新浪潮:《海灘的一天》的服裝和女性主體的交織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涵柳
2023-09-19
4
釀專文|楊德昌的台北沒有逝去,還在過渡──而你們卻好像忘記了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徐硯美
2023-09-11
13
釀影評|楊德昌眼中《青梅竹馬》的愛情是──在日益繁華的台北我們卻各自孤獨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顏采葳
2023-09-10
10
釀特稿|耳朵捂起來──陣頭的實現與現實
耳朵捂起來,視覺似乎就敏銳了一點,對群體與身分的印象與直覺再深刻了一點。勞動能不能算一種表演?而表演不就是勞動嗎?我嘗試和這場喜劇較真。陣頭子弟其實出自百工各行,漁工水電廟公廚師老師醫師技師設計師,喜劇的荒謬其實不荒謬,誇張其實不誇張,喜劇是真的──我們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陣頭是不是就是喜劇本身?
洪筱婕
2023-08-31
8
釀專題|從「紅衣小女孩」到「粽邪」系列:女性處境才是台灣恐怖片的情感基礎
恐怖片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也在於這個類型往往會在有意或無意之間,反映出創作當代的集體焦慮。值得注意的是,自《紅衣小女孩》以降的大多數台灣恐怖片,有志一同地將不少劇情元素集中於女性處境上,在反映出台灣社會光景的同時,也讓女性在其中遭逢的困境,就此成為了電影情感的基礎所在。
出前一廷
2023-08-30
8
釀專題|爸爸,生命是砸在玻璃窗上的咖啡漬。──奇士勞斯基
當《殺人影片》的雅澤克臨刑前希望能見律師一面,雅澤克說:「因為那時被押上車的前一刻,你從樓上呼喊了我的名字,我掉淚了。」我看到這個片段時,胸口緊揪也淚如雨下。我總覺得,奇士勞斯基願望當一個呼喚者、一個守望者,去關照眾生徬徨的生命。我已經足夠喜歡後期法國的奇士勞斯基,但更偏愛前期波蘭的奇士勞斯基。
張庭榮
2023-08-2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