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人類學入門】多元觀點是怎麼個多元法?

2021/01/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筆者拍攝)
最近與方格子上的幾位夥伴組了個人類學讀書會,不過有鑒於大家還在摸索何謂「人類學」,因此從最基本的《歡迎光臨人類學》開始讀起。雖然我已經閱讀過好幾次,但也是幾年前的事情了,此番再來閱讀,也許是經過世事洗禮,又有了不一樣的看法與心得,這一篇就先來講講幾個入門的名詞與概念吧。
雖然說有了新的看法,但我還是沒辦法對人類學有個「一言以蔽之」的論述,畢竟我不是該領域的真正專家學者;不過呢,說說目前對於人類學的看法倒還是可以的:
人類學是一門打開視野、學習多元立場與建立對話的學科,它能讓我們看見平常所不見、平時所不想的新奇觀點,這有助於我們解決自身的問題,也有助於更認識我們自己。
這看起來有些籠統,甚至被視為常識——其實應該謝謝人類學花了兩百多年的時間訓練我們——不過真正實踐起來,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之前台北車站大廳的事件,就是個滿好的例子。

我族中心主義是不好的嗎?

在疫情爆發之前,其實就有過諸多對於東南亞移工在台北車站席地而坐的討論了,言論大多分成兩派:認為這是展現他們文化的「接受派」和認為這是不文明的「不接受派」。
我們從「不接受派」開始,會比較簡單。否定派的論述會提到:「大廳地板本來就不是給人坐的」、「哪個已開發國家的大廳會讓人坐」等等字句,而這就是人類學中典型的「我族中心主義」,也就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赫赫有名的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的田野日記,寫出了他的真實心情。(圖片來源:博客來)
我們先把對錯觀念拋到一旁,因為就算是人類學家,也很容易在第一時間以自己的價值觀去看待事情,畢竟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國家的觀念與文化,沒有這麼容易跳脫;所以說,
我族中心主義正常的,但我們不能只有這個思維
而「哪個已開發國家的大廳會讓人坐」這句話背後,則是人類學要打破的。以前認為生物演化是一種單線演進式的進步,而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才出現了「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人有優劣且野蠻社會最終會進步成西方文明社會的樣子,但人類學告訴我們:
生物演化是受到環境隨機影響而改變,並不是線性前進,人類社會也是如此——我們在不同的環境生活,當然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文化相對論就是絕對的正義?

我們再來看看接受派。接受派當然就是美國人類學家鮑亞士(Boas)「文化相對論」的表現了。大家都知道文化相對論強調多元與尊重,但是該怎麼做才叫尊重呢?
在碰到異文化的時候,出於我族中心主義,我們多少會出現不舒服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反應——這個衝擊很重要,因為他是兩個文化的邊界,我們可以在這當中探究文化相對論的精髓。
筆者曾在環島時進到部落,當地泰雅族人與我分享鹹豬肉,我吃下去的當下是很衝擊的⋯⋯我想直到今天我還是不敢吃吧。(筆者拍攝)
文化衝擊是因為我們站在自己的文化脈絡去看另一個文化,肯定有無法理解甚至相衝突的狀況,所以若要減緩衝擊,勢必要從對方的角度去看他們的文化——這也是人類學家強調「參與觀察」研究方法的原因。
我們不能在還沒理解前就直接喊坐在大廳地板上是對的,這並不能算尊重,而是理解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才能實踐文化相對論的態度,到時候再來論斷到底該不該坐也不遲;至於該這有沒有標準答案,我無法給予,因為正如我開頭所言:
人類學是打開視野並且建立對話的平台,唯有從對方脈絡理解他們的行為,才可以打開對話的契機,找到共生的最適辦法。
不如何理解並不容易,所以我想在下一篇談談我對於「文化脈絡」的全新體悟,還有以人類學的應用做個小結。
有興趣加入讀書會的也可以留言喔!

我是令懷,從攝影、觀光與旅行觀察當代社會,希望在快速變動中寫下緩慢的一筆紀錄,讓過去繼續在未來存活。
Facebook:梘懷旅攝
Instagram:huai0305
方格子:梘懷旅攝
116會員
92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