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貼標籤|我們快思,卻深陷自己的溝通陷阱

2020/10/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a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態以及你想表達的想法。標籤快速地幫你傳達出你想表達的分類、氛圍。這就跟過去我們提過,請不要隨便幫一個人戴帽子,是相同的含義,只不過我們現在似乎更濫用了這個功能。

不經思考地貼別人標籤=勢利眼

英國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曾說,「Snob」勢利,就是你把一個人切很多塊,再把這個的其中一塊拿出來,代表這一個人,你拿了你最容易取得的一小部分來描述一個人。用簡單的方式貼上個體的標籤的方式就是勢利眼,因為我們總不會不帶偏見的貼標籤,基本上幫人分類就已經自帶偏見(我們應是完全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又會利用這個偏見不斷的能力,做出認知偏誤的思維。
於是我們讓自己身陷不義。
奧古斯丁說:用身份地位評價一個人是種罪惡。
艾倫狄波論說:放在現代,應該就是用公司名片來判斷一個人也是罪。

為什麼我會下這個判斷呢?

對於不確定事件的信念我們總是用這種方法來表示,「我認為...」、「它不太可能」、「機率很小...」,但在這個不確定底下我們試用了什麼方式來判斷,讓我們決定這樣的信念?
這些小碎紙都來自我們各方碎片化的資訊,當你看了某些資訊並深刻記著,你就會產生資訊的主動連結性,用主觀意識去判斷眼前的是非對錯。
快速思考(思考捷徑)是很有用的,它會幫助我們進行更快更直覺的交流,但是有時候它會導致嚴重且系統化的錯誤。《捷徑與偏見, Daniel Kahneman.》

被貼標所苦,大腦給的資訊不可靠,但又無法控制

我其實有點被「貼標籤」所苦,觀察自己總是在最快的反應先貼人標籤,以便與我後續的判斷,甚至是幽默感的詮釋,常常也仰賴直覺式的反應,偶爾會發現自己畫虎不成反類犬。
貼標籤,讓我們快速跟上話題,也快速產生與更多人的距離。像是社群媒體一樣的運用模式。
在看了「快思慢想」的前半部就已經能理解,我陷入了快思的思維,但我卻沒有大量的經驗能幫助我在這個快思的能力中獲得最「可靠」的判斷。
我們被迫無意識的(為了社交反應、迎合社會期待等)快速下“判斷”,然後常常不是故意的說出具有主觀意識的偏見,這時候具有意識的人可能會發現,說出某些話時是不是有冒犯對方,常常需要再去解釋自己的無心。沒有意識的人更是麻煩,久而久之你已經幫自己定位成一個對某些立場或是形象有偏見的人。

除了社交與社會期待,貼標籤也具備了提供自己安全感的功能

但這是對於個體而言能獲取安全感的捷徑,我認為是不好的方向。貼標籤或是二元價值的對立,都能讓我們快速找到「同類」,把自己劃分成你與我,你們與我們。因此當需要討論的事情需要進入「慢想」的思維,我們為保護自己或是礙於慢想的懶散,我們抓到了貼標籤的優點,去分類跟我一樣或不一樣的價值觀,獲得最快速的安全浮木。

快思是直覺,慢想總是後知後覺

該怎麼跟他們這樣的思維共處,讓他們和諧,是我們要不斷努力的功課。
外界大量的資訊削弱了我們的思考力、注意力,提醒自己不要在混亂的時候快思,不要立刻下評論。

依舊在尋找認同感的一代

我反而覺得,用身份地位判斷一個人已經不是現代唯一問題了,因為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成了漸漸沒有那麼多集體交集的我們。但人類本質上人性依然是部落主義,我們在很小的地方尋找共識,避免寂寞,因此快速樹立敵人區分彼此,我們在找「我們」,但我們早就把自己能附屬的群體越限縮小。
其實我們剛開始跟上這個科技體制下的甜頭,快速的連結、大量的資訊、免費的力量,同時我們在被迫在切割自己,事實上,也許我們根本還沒有跟上這個科技巨變,帶給我們人類的影響,需要持續慢想,我們卻早就習慣快思了。

貼標籤,讓我們陷入溝通的困境

本來貼標籤的目的應該是快速交流,但往往失去思考的動作,顯得判斷過於倉促或是言不及義,反而失去了交流本身的價值。當別人因為你誇獎一位穿著姣好的辣妹時,有人可能會開你玩笑,說你是物化女性。或你曾經對原住民就是有一個既定印象,開了這個玩笑?其實你往往沒有那個歧視的動機,但太快速的反應讓你與對方引起誤會。(當然動機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調整?
詮釋自己的見解是怎麼來的,讓前情提要接上認知

試著去詮釋。對我來說,解法是去詮釋每一件事情,不要懶惰、不要以為別人會懂、不要以為這個判斷理所當然。當你學會自己去解釋一個結論,你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做了快速的分類,是否偏頗?相對的,當你願意去詮釋每一個判斷的源頭,對方也會比較能理解你的出發點,雙方才有理解對方機會。(這時候我們已經進入慢想的思維。)
不要把A到B的連連看作為理所當然,我們解釋,我們讓人知道這個橋樑怎麼搭起的,你我希望別人理解你的同時都需要學習表達出這個橋樑,讓別人能搭著你的思維前進。

參考讀物:

快思慢想 Think fast and slow
評價:5顆星
作者:Daniel Kahneman
購買連結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The Coddling of American Mind
評價:5顆星
作者:Jonathan Haidt, Greg Lukianoff
購買連結

參考影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9會員
74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