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帶你一窺華語抒情歌曲的面貌

2020/11/01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聽悲傷的情歌為何能療傷?
為什麼一首不到五分鐘的歌,可以說完整個人生?
有作詞及作曲,為什麼還要編曲?
華語抒情歌曲的歌詞淺白簡單,就毫無藝術深度嗎?
很久以前,我對於華語流行歌曲就有各種的疑問(如引言),開始為喜歡的音樂寫文章後,這些困惑仍存在我的心中;我想,也許文章寫久了,這些問題就能從我自己找到答案吧?直到我開始培養閱讀習慣,也為了想把音樂文章寫得更有質量,找到這本《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此書從心理學、語言學、文學、歷史等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們所熟悉的華語抒情歌,更解答了我長久以來對於流行歌的疑惑。
以下將分享此書中想與大家討論的部分內容,一起來看看華語抒情歌至今仍是大眾主流音樂的原因吧!
為何從抒情歌曲可以獲得療癒與抒發呢?

為什麼我們愛聽情歌?

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Arnold Hauser)指出,「通俗藝術的目的是安撫,是使人從痛苦之中解脫出來獲得自我滿足,而不是催人奮進,使人展開批評和自我檢討。」(P.53)
雖然書中提出相當多的例子來探索為什麼我們愛聽情歌這件事,但我個人認為豪澤爾的觀點是最能簡單點出我們愛聽情歌的特質。
試想一下,當你正經歷失戀的痛苦,聽著能療癒情傷的歌曲,以張惠妹演唱的〈你是愛我的〉副歌段落為例:
要相信你是愛 要相信你是勇敢的 煩時間是最殘酷的 怎麼等
從歌詞來分析,可以看到是以第一人稱「我」為出發點,對應著「我」自身的內在情感及心境,當你在聽歌時,自然而然能融入其中,也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跟著歌手的詮釋將失戀的傷痛抒發。再者,有發現歌詞其實簡單淺白卻深刻嗎?書中提到的觀點令人相當的認同,「抒情歌曲雖然歌詞淺白,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它缺乏抒情美典的象徵或意境。歌曲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文字,也在於音樂的體現。」關於華語抒情歌曲音樂意象的體現方式與歌詞分析,會在後段文章分享。
我們為什麼愛聽情歌,作者也以悲劇美學來思考情歌的療傷功能,「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早已提出,藉著欣賞悲劇,觀眾可以洗滌鬱結於心中的悲痛情感,他所說的catharsis具有滌淨、昇華、引導宣洩等含意。」這也很像我們台劇八點檔總是一再播出的芭樂狗血劇情,還是能引起觀眾的共鳴一樣吧?
抒情歌曲的流行,尤其是失戀情歌,以歌詞及音樂手法將人們心中的痛苦做了一種形式的轉換、傳達,並引起聽眾內在情緒體悟,對於失戀者更有釋放與宣洩的療效。

我們都該熟悉的曲式:「主歌→副歌」

(1)主副歌的形式的基本性質:呈現核心理念,渲染情緒,強調音樂對比。
(2)主副歌的基本型:前奏→主歌→副歌→間奏→主歌→副歌→尾聲
「主歌→副歌」是流行音樂最受歡迎的曲式,尤其我們對一首歌曲最深刻的記憶通常來自於副歌。主歌通常是鋪陳性質,描寫外在景物與敘述主唱者的情感狀態或事件原由,讓聽眾對主唱者產生認同,同時也逐漸進入聽眾從歌曲對應自我的開始。到了副歌,則帶著聽眾走入主唱者的內心世界,也一併讓聽眾走進自己的內心,盡情的在歌曲中獲得抒懷宣洩。
主副歌的曲式,強調的音樂對比則與主歌進入副歌的音樂轉折有關,聆聽到副歌時,我們都會感受到歌手的音量變大,編曲的節奏加快、變深,都與主歌輕柔的開始形成對比。
關於主副歌的基本型,在此不以文字說明,可以直接聽張惠妹的〈聽海〉,主歌與副歌重複兩遍,此歌即是最基本的「主歌→副歌」曲式。
副歌為何令人印象深刻?
書中提出心理學家的觀點來印證,指出一個刺激必要重複出現,才能夠達成記憶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讓片刻的經驗在我們腦中留下永久的印痕。重點是,讓刺激若分散出現,中間讓學習者休息或進行其他任務,其學習效果優於疲勞轟炸。此外,刺激在重複出現時若有些許變化,可以持續引起注意,有助學習。(P.72)
由以上的說法可知,我們在聽到副歌時,第一遍與第二遍副歌的音樂編排會有些許不同,或在副歌後面加入 C 段(Bridge)讓歌曲副歌有些變化,這種安排似乎能讓副歌更容易被記住,主副歌形式其實相當符合心理學原理的曲式。
歌詞唱的是我們說不出口的情感、渴望。

情歌的口與舌-歌詞

抒情歌倚重歌詞,快樂歌曲聽的是旋律
此書為了以「主歌→副歌」的曲式探討抒情歌,作者將抒情歌曲的歌詞分為五大類:問答型、決定型、點評型、外內型、今昔型。這些類型皆體現了主歌是鋪敘性質,副歌則深入歌曲主旨或內心世界,都呼應了「主歌→副歌」的段落關係。
在此就以書中「男女有別的決定型」為例來分享。
決定型的抒情歌通常在主歌陷入僵局的狀態,在副歌做出決定,突破僵局。(P.93)關於表達分手決定型的歌曲,樂評人王祖壽說:「女歌手在華語抒情歌曲中藉由男人的不忠,來凸顯女人受盡委屈,而男歌手由於不便指責女人,因此歌曲常表達的是歌頌愛情,對愛執著。」王祖壽更指出:「女歌手不斷自憐,男歌手拼命自保,我們該相信誰呢?」
曹格演唱的〈背叛〉主歌以鋼琴的黑白鍵暗喻感情間的空白與無奈,雖不願面對殘酷的真相,但還是必須忍痛決斷,於是在副歌唱出「把手放開不問一句 SayGoodBye  當作最後一次對你的溺愛」主角決定說再見,抱著傷痛獨自走下去,以完成對方的期待,即使這樣的決定是對自己的背叛。
袁詠琳的〈把傷心打碎〉在主歌細數對方對感情不忠的種種跡象,彼此的回憶成了痛苦的牽絆,雖然如此,主角仍決定走出被背叛的陰霾,在副歌唱出「把傷心打碎 想重新活一回 等和真愛面對 我才不會防備 敢親吻玫瑰」主角決定揮別情變的過往,告訴自己重新來過才能遇見更好的人。
這段和大家談到的是抒情歌的歌詞,我個人在寫歌曲分享時,最重視的即是歌詞的部分,也會是整篇文章敘述的主要重點。此書也提到抒情歌雖多半以愛情為主題,但歌詞的意義卻不侷限於論述愛情,它可能是人生,也可能是生活。以我分享〈踮起腳尖愛〉這首歌為例,在歌詞裡的意義可以是對愛的盼望,也能是對夢想的期待,踮起腳尖愛的「愛」字,本就可以無限讓聽眾在歌曲裡對照自我感觸。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讓大家對抒情歌曲的歌詞的鋪陳有更多的認識。
編曲,是歌曲幕後的化妝師。

編曲的重要性

編曲在音樂中是一位厲害的化妝師
以前我的疑問是,有作詞及作曲了,為什麼要編曲?編曲的作用在哪裡?當歌曲有一副好歌詞與主旋律,就像是一張純淨的臉,而編曲就是這張臉的化妝師。通常編曲人是最了解整首歌曲的音樂的角色,而且他要相當熟悉各種樂器的特色,歌曲的眼神必要溫和或銳利,睫毛要刷得多翹,唇色或深或淺,整首歌曲的氛圍是柔和,是強烈,編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2020年金曲獎獲得《最佳演奏錄音專輯》的鍾興民在得獎感言表示:「音樂像我的孩子一樣,編了三、四千首歌曲,但遺憾的是,他們都不跟我姓鍾,若你們不懂得分享版稅給編曲的話,看來你們只能清唱了。」這其實是我特別想把編曲部分提出來讓大家了解的原因,我們能聽見如此多元豐富的音樂風格,編曲應是重要的關鍵之一。

抒情歌的副歌為何要飆高音?

戴愛玲有一首很經典的情歌〈對的人〉無論是單純聽歌或是我們在 KTV 唱這首歌曲,到了那段高亢的高音總讓人情緒沸騰不已,關於這種現象作者在書裡提出心理學家有個非常有趣的假說:
悲傷音樂的中高音之所以催人淚下,是因為它跟幼小哺乳類的失群哀鳴(separation call)聽起來相當類似。所謂的失群哀鳴,是指脆弱幼小的哺乳類離開了親友或巢穴,陷入孤單無援的困境時所發出的求救聲。
這個假說真的很有趣,但似乎也對應了為何歌手要在第二或第三遍副歌唱出情緒激昂的高音,唯有撕心裂肺的高音,才能深深抒發內心的寂寞,引起聽眾的同情。
記得擁有對音樂最真實的享受。

對音樂的態度

有人問李宗盛,「大哥,我這個歌哪裡寫得不好?」李宗盛便反問,「你為什麼要寫?」寫歌可以影響他人,更面對自己,聽李宗盛那首〈給自己的歌〉相信很多人都會被那種深深的自白所震撼。(P.271)
有部分的聽眾之所以對大眾主流音樂感到嗤之以鼻的原因,是因為唱片公司將流行歌曲商品化、強制化,讓歌曲缺少了一些原有的靈魂。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撇開唱片公司包裝式的行銷手法,那些主流音樂能被傳唱多年的真正原由,都是來自於創作者的「真誠」
無論是主流音樂或獨立音樂,它們之所以能受到聽眾多年喜愛,創作的真誠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作者提出以上的說法,我個人非常的認同,而「真誠」不只是創作者對作品的態度,書中更提到樂評人馬世芳的觀點:「流行音樂愛好者除了應培養一些專業素養,更應保有對音樂真誠的情感反應。例如對歌曲的製作過程感到好奇,會關心幕後的製作團隊名單,多少對音樂的編曲排程有些基礎的了解,不隨便成為『樂迷』,知道什麼時候允許自己在音樂裡舞蹈歡笑。
其實讀到馬世芳的觀點時,我認為我應該只是在及格邊緣的流行音樂愛好者,像是對音樂的真誠情感,一直是我寫音樂分享的信念之一或是對音樂製作及幕後團隊感到好奇。而現在慢慢再增加自己對音樂的相關知識,期許自己能持續地為自己喜歡的音樂做分享。

結語

閱讀這本書讓我扎實的對喜歡的流行音樂有了另一層認識,有種發現音樂的新世界的感覺。此書的作者蔡振家教授,曾在專訪提到《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其實是鼓勵大家能創作自己的歌曲的書籍,更提到音樂不應該只是一部分的人能夠做的事,此書多角度去實驗並印證音樂與我們與生俱來的聽歌、哼歌的本能何在?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從事流行音樂的創作者,喜愛流行音樂的愛好者更是不能錯過,除了我個人分享的內容之外,書中還有更多不同的觀點值得喜歡音樂的你看見。

書籍資訊

書名:《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
作者:蔡振家、陳容姍
出版社:臉譜(2017)

推薦你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按個喜歡和拍拍手讓我知道,歡迎追蹤琳聽一起體會閱讀!
5.2K會員
160內容數
用音樂與文字持續 murmur 的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