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翻開這本書的你,我的意思是點開這篇文章的你!你好!我是一名極簡主義者,我叫布蘭達,我有一個雙胞胎妹妹,出生時間只差三分鐘,據我們媽媽說我們是異卵雙生,所以有點不太像,你應該分辨得出來,說到維尼,我不把他看做是我妹妹,他就是我最好的朋友、知己、全世界最懂我的人,因為有他,我的生活變得蠻有趣的,同時我不太曾有過孤獨的感覺。
跟你說唷,找到一個可以理解自己,願意聽自己廢話的人就是最富裕的人。對,我說的是我自己!
一個富裕的人他還會缺什麼呢?他還會想要買什麼呢?如果有想買的東西,會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這些問題我常常會在心中萌生想要某個東西時,問問自己。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我也是一個不能沒有自由的人,若不能夠自由地決定自己生活的所有決定,我會痛苦地活著,我願意放棄那轟轟烈烈的愛情,也願意放棄那能夠支應自己生計、固定進帳的穩定工作,享受「自由」帶給我的「100%價值」。
我深深意識到生活的種種好像無法兼得,或者說一旦全部都要,每一樣都打了折扣。我看到進入婚姻的婦女失去了60%的時間自由,但多獲得了60%的愛情價值;也看到了衝刺事業的朋友失去50%的和睦愛情,但多獲得了50%的工作價值。
我們都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願意放棄生活的部份事物,而且某項事物放棄得越多,另一項事物就獲得更多。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軀體,一天也只有24小時。
「自由選擇」是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擁有的權利。
我突然想到,我現在已經擁有的「富裕」生活,我會願意放棄什麼來保有現在的生活?
很多。
因為那是再多錢也換不到的。
什麼?你說我還沒進入到第一關的重點?
一項用錢都買不到的東西卻被我擁有了,這是什麼遊戲機制?我比較想問這個問題。
生活中,有很多東西用錢都買得到,也有很多東西用錢買不到。我不用舉例,我知道你可以列出至少100樣出來,
用錢買不到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免費的」,嚴格來說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還是舉幾個例子:媽媽的愛、爸爸的愛、朋友的陪伴、安全的社會氛圍、言論的自由、療癒的大自然、健全的四肢、明亮的雙眼,還有能夠獨立思考的腦袋。
免費的、源源不絕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既然如此,何須珍惜?這麼一問自己,好像說不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不用說珍惜,甚至視為無價值。
相反地,能夠用錢買的東西被清楚地標上了「價值」,我不需要動腦,相信標籤上的數字就好,別人告訴我,只要我擁有越多這些標上價格的東西,我就有了「價值」,然後可以形塑我的「快樂」。
有趣的是,我發現我失去越多這些標價物品時,那些無法被標價的東西就擁有得越多,甚至到後來我發現,原來不是我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免費禮物」,而是它們早就存在,只是我被價格標籤吸走了注意力,焦點都放在數字上罷了。
「自由選擇」是我們每個人出生就擁有的權利,但如果我們誤以為我們的選擇很少,只能關注附有價格標籤的選項,那就像遊戲的NPC一樣,永遠過上一成不變的生活。
我發現如果只是一直談論著有標價的物品很古怪,也很無趣,因為很多時候它們一點都不重要,而且還會增添我的困擾,甚至有些人還因此相當煩惱。
如果天氣那麼熱,我們只需要脫掉身上的羽絨外套,走入大自然吹吹風就好了,而不是再多穿一件衣服,然後再買一桶冰淇淋,試著讓自己涼快一點。
我們踩著的地球與大自然蘊藏著很深的智慧,越是思考,越是發現免費的禮物早就無所不在,理想生活的準則也早就提示我們了,而我們卻讓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人的心也距離越來越遠。
說到羽絨外套,你喜歡嗎?也擁有一件嗎?
我自己是不太喜歡羽絨外套的造型,我自己穿起來之後會像可愛的米其林一樣,和我的形象不太合(哈哈),不過人各有所好,像維尼就擁有一件羽絨外套,是他在冷天禦寒的最後一道保護,有關真正的禦寒保護,我之後有機會再跟你分享!
衣服是人類必備的物品,標籤上的價格範圍也相當廣,每個人喜歡的標準也不同。你很清楚自己購衣的標準嗎?能夠區分哪些真的是來自自己的決定,哪些是受到別人的影響?我覺得這是購衣前唯一需要回答的問題,也是相對困難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誤以為自己的所有決定都來自於自己。
在這裡,我想先自白一下,雖然幾年前的我如果聽到也會不以為意,不過現在幾乎只有電影、動漫和咖啡能讓我感到享受,對於實體物品,基本上我只把它看作存活的工具,不會有太大的要求,也不會花太多的金錢在上面,我慶幸自己喜歡偏向非實體的精神生活,因此,衣服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
或許你會說自己不像我那般幸運偏向喜愛非實體生活,例如打扮可能是其中一個讓你提升生活幸福感的事情,所以擁有實體物品是「不得已的」,第一,請為自己喜歡的生活感到驕傲,並且一點都不需要和他人比較,一旦有了比較的心態,我們就落入了標籤價格的陷阱,自動將更多事物也都貼上標籤,忘了自己能夠發現並且享有理想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禮物。
第二,能夠擁有實體物質生活而且還可以不得已去享受已經是非常幸運了(和我一樣幸運),我認為是相當值得感恩,而不是飽含無奈。
第三,就我的觀察,很多人最終都會漸漸從實體生活走向精神生活,開始直接享受所有「免費的禮物」。不論是衣服或是任何物品,簡約都不是風格,而是真相。因為衣物以外的世界更加豐富。
對你來說,怦然心動的衣服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此外,是衣物讓你感到自信,還是你對自己感到自信?你又希望是哪一個?
我的兩件大衣已經穿好幾年了,它們除了符合我的審美風格之外,我也再也找不到比它們還喜歡的衣服了,雖然我沒有特別花太多的時間逛街,試圖遇見更好的,其實也是有點懶和沒興趣,畢竟忙著享受衣物外的生活,但我很感謝和它們的相遇,冬天有它們的相伴,我可以一樣心無旁騖地享受我最重視的自由生活。
談到這裡,或許你發現自己可以思考看看究竟要投入多一點比例在找尋與實踐自己真正的理想生活上,還是要投入多一點比例在衣物的整理與選購上。
如果是前者,怦然心動的衣物對你的意義便是「足夠即可」;如果是後者,怦然心動的衣物的意義便是「風格適合、材質適合、色系適合等等」,甚至「能夠獲得他人的稱讚」。
如果是前者,衣物收納整理的意義就是「放在哪裡都可以,好拿就行」,以我們自己的情況就是掛在陽台上就好;如果是後者,衣物收納整理的意義就是「學習摺衣法、有效換季方法、運用收納櫃和收納盒等等」。
不同的選擇讓我們的生活有徹底的不同。我其實也不是真的很懶、不喜歡花時間整理衣物,只是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我要用一生去體驗。
回到前面提到如何分辨自己在整理衣櫃或是選購衣物的時候是否出自於自己完整的決定,這或許也是一個好問題,但真正有挑戰的問題其實又是在別處。
你看到這裡,我想先感謝你,如果你也有些認同目前的內容,我很感謝你!不過人在處於不同情況時常常會用不同的腦袋思考,就像我們聽到醫生說吃七分飽對身體比較好,走進吃到飽的店,我們只會想到要吃回本或是每一樣菜都要吃到;或是聽到整理師建議衣櫃擺七成自己真正會穿的衣服就好,但在整理衣物時,還是會不自覺地看向標籤上的價格。
所以我認為鍛鍊自己在不同場合都心口一致、泰然自若的能力是關鍵的,我們可以選擇就好好享受吃到飽的快感,或是直接拒絕到吃到飽餐廳消費,也可以選擇走進吃到飽餐廳但有意識地吃七分飽,哪一個更有挑戰?
我們可以選擇保留所有的衣物享受每天都穿不同衣物的快感,或是減少消費、認真地斷捨離,也可以選擇享受購物但同時承認自己會買錯,哪一個更有挑戰?
這六種情況我都經歷過,回想起來,我覺得都是很有趣的體驗。希望你也能感受到這些自由自在、不被束縛的選擇過程,這是我們一出生便有的禮物。這時候,你可以說你在生活中的每個決定都是真正出於你手。
諷刺的是,我們其實無法在當下正要抉擇的時候,或是決定做某件事、購買某樣物品之前就知道如何選擇才是最好的答案。
或許你希望我可以提供一些購衣前的幾項標準,例如符合膚質的色系判斷、冬天禦寒的程度分析、適合運動或工作的材質抉擇、能夠百搭的基本款挑選,甚至最佳衣物數量的決定等等,還是不會有100%正確的答案,可能連60%都無法達到吧!
當然各個商家的選擇也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你實在是太獨一無二了,甚至每個階段都在成長變化,我也不想剝奪你認識自己的機會,請享受由自己抉擇的每個瞬間,之後的任何結果也都不需要感到後悔,而是冷靜觀察並將之轉為成長的養分,你會發現這既有趣也沒有想像中得花時間,然後請開始感受衣物之外的豐富世界吧!
雖然衣物的數量不是絕對,不過用五套衣服過生活其實蠻值得嘗試看看的,你可以挑出五件最喜歡或是最常穿的衣服並集中在某一區,其餘的衣物就繼續掛在衣櫃中讓它們休息一陣子,這樣你就會額外多出一些時間或精力去嘗試你可能一直都想做的事,偷偷告訴你,我最近開始嘗試寫小說,還開始寫這本你正在看的書,我不敢說這就是減少衣物後的直接影響,但絕對跑不了關係。有沒有覺得比整理衣服還要有趣一點?
如同前面提到的,對現在的我來說衣服「足夠即可」,但衣物的選購與整理也和我的生活型態有很大的關係,我的衣服也必須配合著我可能不斷改變的生活樣貌。
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生活是首要確認符合我所重視的自由價值,接著衣服才能隨著進行決定,目標與方向有了,工具的挑選就簡單了。
當然生活需要處理的事項,我也盡可能簡化,原則當然也是符合我崇尚的自由價值,這樣的自由當然包括工作自由、時間自由、情緒自由等等,因此我一天所做的事情不多,基本上就是「透過筆電工作」、「偶爾拍攝影片」、「瑜珈」、「吃飯」,偶爾外出走走或看電影的娛樂活動就先不用多提。
你或許也可以歸納出來,我的衣服只需要適合用筆電和做瑜珈就可以了。
聽起來很簡單,其實也不太簡單,因為氾濫的衣物讓我們的好選擇變少了。
有些朋友曾經反應既然經營自媒體,外表形象也很重要,但我只想要盡可能呈現自己最真實的生活,畢竟每個人喜歡的造型也都不可能相同,我不可能活在一個滿足所有人欲望的世界裡,因為我會連自己也滿足不了。當然不僅是自媒體,我相信每個人表現最自然的那一面就可以了。
什麼?你說總是會有需要應付正式場合的時候?每每增加一項不自由的項目都會讓我眉頭一皺。因為需要正式場合的衣物增加了10%煩惱,我就失去10%可以斷捨離衣櫃的幸福感。假設真的遇到有需要的時候,我再愚笨,都知道該如何解決。當然與其留著這增加的10%困擾,我會直接從根源剔除,凡是需要正式場合的出席,我一概拒絕,多參加一個正式場合增加的10%煩惱,無法增加我10%的幸福與自由,簡單的數學我還是可以的。
我擁有兩件白色透氣排汗機能衣和兩件黑色棉質窄管褲。現在的紡織技術越來越高科技了,這是比起購買風格多樣的時尚衣物真正會讓我感到開心的事,這表示我在衣物的管理上與使用上越來越省時省力。最近聽到有褲子居然也可以設計成透氣排汗機能褲,我很有可能會想一試。
我的各類衣物都不超過兩件,你可能會想問「萬一沒乾怎麼辦?」答案就在印地安人的名諺中:「若想評判一個人,必須先穿他的鞋走一個月的路。」說評判是有些言重了,不過當我們面對某件不熟悉的事情,即便提出問題,甚至得到答案,往往我們也是模模糊糊,最後不了了之,因為如果真的感到飢渴,我們不會問旁邊的人眼前的食物好不好吃,我們會直接張口吞下。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吃法也不同。
最近閱讀這本「你應該吃我嗎?」的書,作者提到他被室友慫恿著去吃素,聽著室友分享對吃素的看法,這當然只是一個因緣契機,最終是作者本身想對「吃」這件事重新思考,想要深入了解。
他試圖了解素食的方式也值得學習,他說他當然也可以認真地將所有相關的書籍都看個遍,但這可能會像觀光客到每個景點都溜噠一圈就自認為了解這個國家一樣,甚至還品頭論足,所以作者他要直接將有機食物、素食、純素食到果食都嘗試個遍,甚至每種生活都要實踐個兩三個月,這樣他才會知道自己應該選擇那一種。
我認為這不只能讓我們可以更同理地評價他人,也能讓我們在自己先實踐之後,自然知道可以如何調整,因為只有我們自己最了解自己。
回到衣服這件事,如果運用相同的方法的話,與其拿在手上問自己到底會不會穿(有時候我們好像也答不太出來),不如就直接穿上過一整天,甚至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至少穿個七次,這樣答案應該也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