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拈花微笑中的無言大智


在中國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群峰環抱、雲霧繚繞之間,坐落著一座靜謐古寺 —— 殊像寺。它不僅因建築莊嚴、佛像巍峨而聞名,更因其所承載的佛學智慧令人敬仰。寺中流傳一偈語,短短數語,卻蘊藏深深禪意,足以撼動人心。


這首《拨觀照影》,不僅是對禪宗典故的深情回應,更是一場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靈省思。本文將從佛教哲學、修辭美學與歷史背景三重角度,細細解析這句話的深意。


一、拈花微笑:無言傳心的禪宗初祖


「微笑拈花」一句,出自佛教歷史上一則極富象徵意義的故事 —— 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相傳在靈鷲山講法時,佛陀默然不語,只拈起一朵優曇波羅花。眾弟子不解其意,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陀即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由此,禪宗的「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統正式開啟。

在此文中,「微笑拈花」既是歷史的典故,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佛陀的微笑,是慈悲與智慧的結晶,是對真理的不言而喻;而「拈花」,則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對心靈的直觀揭示。在這無聲之中,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中尋,不在言語中覓,而是在一剎那的領悟裡,在那不假思索的一念清明裡。


二、兩般世界:心鏡所照的真與幻


接續「佛說兩般世界」,此句看似平淡,實則深蘊般若智慧。「兩般世界」既可理解為有相與無相、世俗與出世、色界與空界,亦可視作一體兩面的人間實相。在佛教世界觀中,萬物皆由心生,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世界之所現,不過是心的投影。心若混濁,則處處是苦海;心若清明,則步步皆蓮花。

這「兩般」不僅是區別,更是一種融合。佛陀教導我們觀照世間,並非要否定紅塵,而是認清紅塵本質,於塵不染。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著相,即可超越對立。故此「佛說兩般世界」並非設立界限,而是引導眾生看破假相,認識內心的真實本體。


三、撥觀照影:破幻見心的智慧之刃


「撥觀照影」一句,妙不可言。「觀照」本為佛教術語,指的是內觀自心、審察妄念之法門。而「影」,乃是外境之象,是六根接觸六塵後心中所生之影像。此句中的「撥」,一如撥開迷霧、撥開水面浮塵,意味著破除對影相的執著,回歸心之本體。

此正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實踐 —— 不是盲目排斥外境,而是在觀照中洞察其虛妄。正如鏡中之影,不論多麼真實鮮明,終究無法觸及。世間萬象皆如鏡花水月,若以真實對待,即陷入輪迴之深淵;唯有撥開這些假相之影,才能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


四、一片冰心:本心之境的清明澄澈


最後一句「我懷一片冰心」,為全文之心眼所在。此「冰心」,非冷漠絕情之意,而是一種純淨無染、澄明剔透的心靈狀態。如冰之晶瑩,如水之無形,不為五欲六塵所染,不為悲喜哀樂所動。這樣的心,是超越生死的,是得見本來面目的。

「冰心」亦隱含中國古典文學的情懷,如王昌齡詩中所言:「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指一種高潔清白、不隨流俗的志節。而置於佛學語境中,則更添一層超然超俗的空靈氣質。這不是逃避世界,而是身在紅塵而不為紅塵所累;這不是冷眼旁觀,而是深知萬物皆空、無有可執。


五、從殊像寺到吾心:歷史與當下的共鳴


殊像寺,為五台山五大禪寺之一,始建於北魏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多代修葺,香火不絕,是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其名「殊像」,正指觀音化身的殊勝之相,也象徵眾生皆具佛性、人人可成佛的信念。

在此寺中誕生的《拨觀照影》,不是單純的詩偈,而是一位參禪者在深觀自心、參透世相後所凝鍊出的智慧結晶。或許他曾坐於青燈古佛前,靜觀晨鐘暮鼓,歷盡心念起伏,終於頓悟「我即佛,佛即我」的真理。那一片冰心,是他與佛的契合,是他穿越煩惱後的寧靜彼岸。


六、結語:在微笑中覺醒,在冰心中自在


《拨觀照影》四句短語,句句皆藏玄機。從「拈花微笑」到「一片冰心」,不僅是一段歷史典故的回響,更是無數修行者心靈歷程的縮影。它教我們,在塵世之中,如何不被塵世所困;它提醒我們,在幻影之後,還有本心可依。

所謂「撥觀照影」,即是破妄顯真;「懷一片冰心」,則是安住本性。在當今紛亂繁忙的世間,若能領悟此偈,則無論身處何方,皆可自在安然,步步生蓮。


五台山雖遠,殊像寺亦不常至,但心中若有一片冰心,便是佛土清涼世界。


塔-avatar-img
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微笑拈花,佛說兩般世界;

撥觀照影,我懷一片冰心。



拈花微笑中的無言大智


在中國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群峰環抱、雲霧繚繞之間,坐落著一座靜謐古寺 —— 殊像寺。它不僅因建築莊嚴、佛像巍峨而聞名,更因其所承載的佛學智慧令人敬仰。寺中流傳一偈語,短短數語,卻蘊藏深深禪意,足以撼動人心。


這首《拨觀照影》,不僅是對禪宗典故的深情回應,更是一場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心靈省思。本文將從佛教哲學、修辭美學與歷史背景三重角度,細細解析這句話的深意。


一、拈花微笑:無言傳心的禪宗初祖


「微笑拈花」一句,出自佛教歷史上一則極富象徵意義的故事 —— 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拈花示眾。相傳在靈鷲山講法時,佛陀默然不語,只拈起一朵優曇波羅花。眾弟子不解其意,唯有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陀即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由此,禪宗的「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統正式開啟。

在此文中,「微笑拈花」既是歷史的典故,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佛陀的微笑,是慈悲與智慧的結晶,是對真理的不言而喻;而「拈花」,則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是對心靈的直觀揭示。在這無聲之中,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中尋,不在言語中覓,而是在一剎那的領悟裡,在那不假思索的一念清明裡。


二、兩般世界:心鏡所照的真與幻


接續「佛說兩般世界」,此句看似平淡,實則深蘊般若智慧。「兩般世界」既可理解為有相與無相、世俗與出世、色界與空界,亦可視作一體兩面的人間實相。在佛教世界觀中,萬物皆由心生,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世界之所現,不過是心的投影。心若混濁,則處處是苦海;心若清明,則步步皆蓮花。

這「兩般」不僅是區別,更是一種融合。佛陀教導我們觀照世間,並非要否定紅塵,而是認清紅塵本質,於塵不染。正如《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著相,即可超越對立。故此「佛說兩般世界」並非設立界限,而是引導眾生看破假相,認識內心的真實本體。


三、撥觀照影:破幻見心的智慧之刃


「撥觀照影」一句,妙不可言。「觀照」本為佛教術語,指的是內觀自心、審察妄念之法門。而「影」,乃是外境之象,是六根接觸六塵後心中所生之影像。此句中的「撥」,一如撥開迷霧、撥開水面浮塵,意味著破除對影相的執著,回歸心之本體。

此正是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實踐 —— 不是盲目排斥外境,而是在觀照中洞察其虛妄。正如鏡中之影,不論多麼真實鮮明,終究無法觸及。世間萬象皆如鏡花水月,若以真實對待,即陷入輪迴之深淵;唯有撥開這些假相之影,才能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


四、一片冰心:本心之境的清明澄澈


最後一句「我懷一片冰心」,為全文之心眼所在。此「冰心」,非冷漠絕情之意,而是一種純淨無染、澄明剔透的心靈狀態。如冰之晶瑩,如水之無形,不為五欲六塵所染,不為悲喜哀樂所動。這樣的心,是超越生死的,是得見本來面目的。

「冰心」亦隱含中國古典文學的情懷,如王昌齡詩中所言:「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指一種高潔清白、不隨流俗的志節。而置於佛學語境中,則更添一層超然超俗的空靈氣質。這不是逃避世界,而是身在紅塵而不為紅塵所累;這不是冷眼旁觀,而是深知萬物皆空、無有可執。


五、從殊像寺到吾心:歷史與當下的共鳴


殊像寺,為五台山五大禪寺之一,始建於北魏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多代修葺,香火不絕,是佛教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其名「殊像」,正指觀音化身的殊勝之相,也象徵眾生皆具佛性、人人可成佛的信念。

在此寺中誕生的《拨觀照影》,不是單純的詩偈,而是一位參禪者在深觀自心、參透世相後所凝鍊出的智慧結晶。或許他曾坐於青燈古佛前,靜觀晨鐘暮鼓,歷盡心念起伏,終於頓悟「我即佛,佛即我」的真理。那一片冰心,是他與佛的契合,是他穿越煩惱後的寧靜彼岸。


六、結語:在微笑中覺醒,在冰心中自在


《拨觀照影》四句短語,句句皆藏玄機。從「拈花微笑」到「一片冰心」,不僅是一段歷史典故的回響,更是無數修行者心靈歷程的縮影。它教我們,在塵世之中,如何不被塵世所困;它提醒我們,在幻影之後,還有本心可依。

所謂「撥觀照影」,即是破妄顯真;「懷一片冰心」,則是安住本性。在當今紛亂繁忙的世間,若能領悟此偈,則無論身處何方,皆可自在安然,步步生蓮。


五台山雖遠,殊像寺亦不常至,但心中若有一片冰心,便是佛土清涼世界。


塔-avatar-img
和其他 1 人喜歡這篇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