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終日說事法,非法非非法;

不顧傍人說,無辯是與非。



在浩瀚無邊的佛法世界裡,《無辯是非》這首偈語以簡約而深刻的語言,點明了修行路上的一大重要課題:不爭辯是非,心守清淨。此偈字字珠璣,蘊含著佛陀對於人心煩擾與世俗紛爭的睿智觀照,讓我們從中洞察修行的真義。


一、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


「非法非非法」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指的是如來所證、所說、所思惟的法,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是一種超越對待、不可言說的境界。

具體來說:

「法」:在這裡指的是有形有相、可取可說的事物,例如我們日常所見的山河大地、人事物等。

「非法」:則指的是與「法」相對,不可取、不可說的。 例如空性、無相,這些都是非法。

「非法非非法」:則是指如來所證、所說的境界,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 它超越了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對待和分別,是無相、無我的境界。 用簡單的語言難以形容,也無法用邏輯來理解,只能透過修行去體會。

簡單來說,「非法非非法」就是指如來所證的境界,既不落入實有,也不落入空無,是一種超越對待的真實義。

佛法的核心精神:萬法無常,既非絕對有,也非絕對無。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並無一物是獨立且永恆不變的實體。這正是佛教緣起法的真諦,教導我們不要陷入「非黑即白」、「善惡分明」的二元思維。

現代社會中,我們習慣於用明確的標準來判斷是非對錯,然而此種判斷往往局限於表象與片面認知。佛教反覆提醒修行者,萬法如夢幻泡影,若執著於表象的真假善惡,反而使心靈陷入紛擾與痛苦。故此偈透過「非法非非法」警示我們,真理超越常規的語言範疇,超越一般的對立標籤,必須以一顆開放而智慧的心去體悟。


二、不為外物所動的心性修養


「不顧傍人說」,這一句深刻指出修行者要守住內心的自主,不為外界的言論所左右。人世間言論紛繁,世人常以各種評價、指責來擾亂他人心境。佛陀教誡弟子,切莫為了迎合眾口或反駁旁人而耗損自己的清淨心。當我們隨著外界的評論搖擺不定,便如浮萍隨波逐流,心神難以安定。

這裡所謂「不顧」,是一種超然的態度,是修行者內心力量的展現。只有捨棄了爭辯的慾望,方能讓心歸於寂靜,體會到無分別智的自在。這正契合《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思想。對世間言語的放下,並非冷漠無情,而是智慧地認清言語的本質與局限,不讓言語牽引自己的心念。


三、「無辯是與非」的深層意義


偈語最後以「無辯是與非」作結,這不僅是拒絕無謂爭辯,更是一種深層的智慧境界。古今中外,多少哲學家、宗教家為爭論真理耗盡心力,卻未必能觸及真實的核心。佛法教我們,真理不是透過辯論獲得,而是通過直接的體悟與實踐顯現。

這種「無辯」的態度,也可理解為不陷於對立的語言遊戲,而是回歸自心本然的清明。它是「不分別不執著」的境界,當中包容了宇宙萬象的無限變化,不再拘泥於相對的評判。這種無辯,實則是最大的辯,因為它超越了語言和概念的限制,達到心靈的自由與圓滿。


四、歷史背景與佛陀智慧的傳承


《無辯是非》這偈語的思想,深深根植於佛陀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所開啟的智慧光明。佛陀一生在迦毗羅衛國及毗舍離周邊弘法,他教導弟子超越世俗的分別執著,以慈悲與智慧面對人生的苦難。佛教的「中道」思想,正是對於兩個極端的調和,追求心性的平衡與覺悟。

千百年來,佛教經典和禪宗公案中常強調「不爭辯」與「無言之教」,如禪師們所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皆是為了引導修行者超越語言文字的束縛,直指人心。這首偈語則是一種精煉的語言表達,提醒修行人放下對是非曲直的爭論,守住內心的明鏡。


五、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意義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言論自由卻常伴隨爭執和對立。個人容易陷入網絡言論的洪流,爭辯不休,心緒難寧。《無辯是非》給予我們寶貴的啟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唯有保持一顆清淨不動的心,才能真正體悟佛法的平和與智慧。

修行不只是寺廟中焚香禮拜,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修養。當面對爭議與誤解時,若能以「無辯是非」的智慧,守住心境,既不隨意評判他人,也不輕易被言語牽動,這正是內在自在與解脫的開始。


avatar-img
加入討論
avatar-avatar
零星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c

終日說事法,非法非非法;

不顧傍人說,無辯是與非。



在浩瀚無邊的佛法世界裡,《無辯是非》這首偈語以簡約而深刻的語言,點明了修行路上的一大重要課題:不爭辯是非,心守清淨。此偈字字珠璣,蘊含著佛陀對於人心煩擾與世俗紛爭的睿智觀照,讓我們從中洞察修行的真義。


一、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


「非法非非法」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指的是如來所證、所說、所思惟的法,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是一種超越對待、不可言說的境界。

具體來說:

「法」:在這裡指的是有形有相、可取可說的事物,例如我們日常所見的山河大地、人事物等。

「非法」:則指的是與「法」相對,不可取、不可說的。 例如空性、無相,這些都是非法。

「非法非非法」:則是指如來所證、所說的境界,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 它超越了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對待和分別,是無相、無我的境界。 用簡單的語言難以形容,也無法用邏輯來理解,只能透過修行去體會。

簡單來說,「非法非非法」就是指如來所證的境界,既不落入實有,也不落入空無,是一種超越對待的真實義。

佛法的核心精神:萬法無常,既非絕對有,也非絕對無。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並無一物是獨立且永恆不變的實體。這正是佛教緣起法的真諦,教導我們不要陷入「非黑即白」、「善惡分明」的二元思維。

現代社會中,我們習慣於用明確的標準來判斷是非對錯,然而此種判斷往往局限於表象與片面認知。佛教反覆提醒修行者,萬法如夢幻泡影,若執著於表象的真假善惡,反而使心靈陷入紛擾與痛苦。故此偈透過「非法非非法」警示我們,真理超越常規的語言範疇,超越一般的對立標籤,必須以一顆開放而智慧的心去體悟。


二、不為外物所動的心性修養


「不顧傍人說」,這一句深刻指出修行者要守住內心的自主,不為外界的言論所左右。人世間言論紛繁,世人常以各種評價、指責來擾亂他人心境。佛陀教誡弟子,切莫為了迎合眾口或反駁旁人而耗損自己的清淨心。當我們隨著外界的評論搖擺不定,便如浮萍隨波逐流,心神難以安定。

這裡所謂「不顧」,是一種超然的態度,是修行者內心力量的展現。只有捨棄了爭辯的慾望,方能讓心歸於寂靜,體會到無分別智的自在。這正契合《金剛經》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思想。對世間言語的放下,並非冷漠無情,而是智慧地認清言語的本質與局限,不讓言語牽引自己的心念。


三、「無辯是與非」的深層意義


偈語最後以「無辯是與非」作結,這不僅是拒絕無謂爭辯,更是一種深層的智慧境界。古今中外,多少哲學家、宗教家為爭論真理耗盡心力,卻未必能觸及真實的核心。佛法教我們,真理不是透過辯論獲得,而是通過直接的體悟與實踐顯現。

這種「無辯」的態度,也可理解為不陷於對立的語言遊戲,而是回歸自心本然的清明。它是「不分別不執著」的境界,當中包容了宇宙萬象的無限變化,不再拘泥於相對的評判。這種無辯,實則是最大的辯,因為它超越了語言和概念的限制,達到心靈的自由與圓滿。


四、歷史背景與佛陀智慧的傳承


《無辯是非》這偈語的思想,深深根植於佛陀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所開啟的智慧光明。佛陀一生在迦毗羅衛國及毗舍離周邊弘法,他教導弟子超越世俗的分別執著,以慈悲與智慧面對人生的苦難。佛教的「中道」思想,正是對於兩個極端的調和,追求心性的平衡與覺悟。

千百年來,佛教經典和禪宗公案中常強調「不爭辯」與「無言之教」,如禪師們所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皆是為了引導修行者超越語言文字的束縛,直指人心。這首偈語則是一種精煉的語言表達,提醒修行人放下對是非曲直的爭論,守住內心的明鏡。


五、現代生活中的實踐意義


現代社會資訊爆炸,言論自由卻常伴隨爭執和對立。個人容易陷入網絡言論的洪流,爭辯不休,心緒難寧。《無辯是非》給予我們寶貴的啟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唯有保持一顆清淨不動的心,才能真正體悟佛法的平和與智慧。

修行不只是寺廟中焚香禮拜,更是日常生活中的修養。當面對爭議與誤解時,若能以「無辯是非」的智慧,守住心境,既不隨意評判他人,也不輕易被言語牽動,這正是內在自在與解脫的開始。


avatar-img
加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