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對自己不夠狠,所以寫作才會曬網時間比打漁多,
總想好好寫完整一篇的話,也許現階段就會做不到。
固定頻率很重要,不論是每天一篇、每週一篇或每二週一篇,
現在還沒養成習慣的自己,只能繼續朝這個方向(目標)努力。
諮商實習場域最近接了一位男性個案,
話很少,思考或表達的速度與多數人相較,偏慢,
時常要提醒自己,再慢一點,等一等對方。
他嘴上會說自己不需要來諮商,但邀約下一回時,仍舊答應了,
就好像一開始,他沒有要進來諮商,但在別人跟他說了一些話後,就來了。
很好奇,這會不會也是他生活中的模式?他的生活是否曾因此帶來困擾?
我的邀約對他來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也隱隱約約重複了他熟悉的人際模式呢?
但,另一部分的自己,的確也希望他能出現,
也期盼在每一次的談 話中真能幫上點什麼,
即便有某種癡心妄想,我又是站在什麼樣的位置?
謹把腦海中不斷盤旋的念頭留下記錄。
照片是今日交通路上最喜歡的季節裡,由高處拍出去的畫面。

大概是對自己不夠狠,所以寫作才會曬網時間比打漁多,
總想好好寫完整一篇的話,也許現階段就會做不到。
固定頻率很重要,不論是每天一篇、每週一篇或每二週一篇,
現在還沒養成習慣的自己,只能繼續朝這個方向(目標)努力。
諮商實習場域最近接了一位男性個案,
話很少,思考或表達的速度與多數人相較,偏慢,
時常要提醒自己,再慢一點,等一等對方。
他嘴上會說自己不需要來諮商,但邀約下一回時,仍舊答應了,
就好像一開始,他沒有要進來諮商,但在別人跟他說了一些話後,就來了。
很好奇,這會不會也是他生活中的模式?他的生活是否曾因此帶來困擾?
我的邀約對他來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也隱隱約約重複了他熟悉的人際模式呢?
但,另一部分的自己,的確也希望他能出現,
也期盼在每一次的談 話中真能幫上點什麼,
即便有某種癡心妄想,我又是站在什麼樣的位置?
謹把腦海中不斷盤旋的念頭留下記錄。
照片是今日交通路上最喜歡的季節裡,由高處拍出去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