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魔鬼的計謀》觀後感:我們都喜歡河錫辰和李世石,但我們都不敢當河錫辰和李世石
2
《哪一代人最難活?ChatGPT vs Grok 雙視角對辯》
3
MIT说AI让人变笨?
4
從館長的上海行,看東亞社會的宏大敘事癖
5
《魔鬼的計謀2:談談為什麼鄭泫揆的悲情策略,雖然聰明卻讓人反感》
1
《魔鬼的計謀》觀後感:我們都喜歡河錫辰和李世石,但我們都不敢當河錫辰和李世石
2
《哪一代人最難活?ChatGPT vs Grok 雙視角對辯》
3
MIT说AI让人变笨?
4
從館長的上海行,看東亞社會的宏大敘事癖
5
《魔鬼的計謀2:談談為什麼鄭泫揆的悲情策略,雖然聰明卻讓人反感》
過度思考的左腦
《地方會死,但不是我來救》
在城市化與資本驅動的時代,小地方的沒落看似悲傷,卻早已成為結構性現實。這篇文章不談浪漫的返鄉神話,也不歌頌地方創生的理想,而是一次誠實的告白:身為離開家鄉的年輕人,我沒有打算回去,也沒有能力拯救它。或許我們不是不愛家鄉,只是活在一個讓愛變得奢侈的時代。
2025/07/17
2
《哪一代人最難活?ChatGPT vs Grok 雙視角對辯》
探討不同世代(60後至10後)的生活挑戰與困境,藉由ChatGPT和Grok兩個AI的分析,從物質條件、向上流動機會、心理健康和長期穩定性等面向,比較各世代的生存難易程度,並引發讀者反思世代間的差異與互相理解。
2025/07/14
4
1
《被神格化的民意》
探討民意作為民主正當性基石的侷限性,以三峽水壩和歐美案例分析民意的四大缺點:情緒主導、短視逐利、二元簡化、多數暴政,並提出民意應被傾聽但不能作為絕對決策依據的觀點。
2025/07/03
2
粗口,是語言的照妖鏡
粗口不只是語言裡最粗俗的一環,往往也是最誠實的情緒出口與文化鏡子。
2025/06/29
3
MIT说AI让人变笨?
MIT研究指出使用AI寫作會積累「認知債」,導致思考力下降。問題不在AI,而在人類放棄主動思考的習慣。
2025/06/23
1
從館長的上海行,看東亞社會的宏大敘事癖
在館長訪問上海引發輿論的背後,這篇文章深究的是東亞社會對「宏大敘事」的迷戀:從教育到媒體、從城市設計到語言政策,我們的情緒如何被訓練、動員、甚至自我馴養?透過中韓日台新的案例比較,拆解宏大敘事如何滲入日常生活。當你不再為國家榮光落淚,那些不夠偉大的小故事,是否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2025/06/21
1
通膨的不止是物價,還有你的職稱
在語言灌水蔓延到名片之後,職場上每個人彷彿都成了總統候選人。職稱正在經歷它自己的「通膨時代」。這篇文章揭露了打工人如何在無加薪、無升遷的職場結構裡,把頭銜當作心理補償與社交籌碼;也探討了這場語言遊戲對企業、團隊與個人造成的真實後果。
2025/06/18
2
通膨的不止是物價,還有語言
創新、高效、透明、策略……這些曾經擲地有聲的詞,今日已成社群貼文的裝飾、職場報告的糖衣、個人簡歷的煙霧。當語言失去了重量,我們是否也失去了理解彼此的能力?本文以「語言也是一種貨幣」為出發,反思現代人如何在資訊過剩與表象競賽中,一點一滴稀釋我們對真誠的感受力。
2025/06/16
3
AI時代的教育:孔子的「根」與蘇格拉底的「翅膀」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十年前。 那時候我們還在討論,是不是要讓孩子在學校開始學 coding;還在擔心他們是不是該更加專注理科,好讓將來成為工程師。 然而,2022 年 11 月 30 號,ChatGPT 橫空出世,摧枯拉朽地把一切都重序了。 時間來到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反而變了: 在談論下一代之前
2025/06/11
1
3
你怎麼打球,就怎麼活著
你打球的方式,其實透露了你怎麼面對世界的節奏與混亂。 從《獵人》西索的念能力性格分類說起,延伸到羽毛球的球風、足球的位置偏好,這篇文章提出一個不太科學但可能有點準的觀察——你球場上的選擇,就是你性格的縮影。
2025/06/09
2
查看更多
《地方會死,但不是我來救》
在城市化與資本驅動的時代,小地方的沒落看似悲傷,卻早已成為結構性現實。這篇文章不談浪漫的返鄉神話,也不歌頌地方創生的理想,而是一次誠實的告白:身為離開家鄉的年輕人,我沒有打算回去,也沒有能力拯救它。或許我們不是不愛家鄉,只是活在一個讓愛變得奢侈的時代。
2025/07/17
2
《哪一代人最難活?ChatGPT vs Grok 雙視角對辯》
探討不同世代(60後至10後)的生活挑戰與困境,藉由ChatGPT和Grok兩個AI的分析,從物質條件、向上流動機會、心理健康和長期穩定性等面向,比較各世代的生存難易程度,並引發讀者反思世代間的差異與互相理解。
2025/07/14
4
1
《被神格化的民意》
探討民意作為民主正當性基石的侷限性,以三峽水壩和歐美案例分析民意的四大缺點:情緒主導、短視逐利、二元簡化、多數暴政,並提出民意應被傾聽但不能作為絕對決策依據的觀點。
2025/07/03
2
粗口,是語言的照妖鏡
粗口不只是語言裡最粗俗的一環,往往也是最誠實的情緒出口與文化鏡子。
2025/06/29
3
MIT说AI让人变笨?
MIT研究指出使用AI寫作會積累「認知債」,導致思考力下降。問題不在AI,而在人類放棄主動思考的習慣。
2025/06/23
1
從館長的上海行,看東亞社會的宏大敘事癖
在館長訪問上海引發輿論的背後,這篇文章深究的是東亞社會對「宏大敘事」的迷戀:從教育到媒體、從城市設計到語言政策,我們的情緒如何被訓練、動員、甚至自我馴養?透過中韓日台新的案例比較,拆解宏大敘事如何滲入日常生活。當你不再為國家榮光落淚,那些不夠偉大的小故事,是否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2025/06/21
1
通膨的不止是物價,還有你的職稱
在語言灌水蔓延到名片之後,職場上每個人彷彿都成了總統候選人。職稱正在經歷它自己的「通膨時代」。這篇文章揭露了打工人如何在無加薪、無升遷的職場結構裡,把頭銜當作心理補償與社交籌碼;也探討了這場語言遊戲對企業、團隊與個人造成的真實後果。
2025/06/18
2
通膨的不止是物價,還有語言
創新、高效、透明、策略……這些曾經擲地有聲的詞,今日已成社群貼文的裝飾、職場報告的糖衣、個人簡歷的煙霧。當語言失去了重量,我們是否也失去了理解彼此的能力?本文以「語言也是一種貨幣」為出發,反思現代人如何在資訊過剩與表象競賽中,一點一滴稀釋我們對真誠的感受力。
2025/06/16
3
AI時代的教育:孔子的「根」與蘇格拉底的「翅膀」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十年前。 那時候我們還在討論,是不是要讓孩子在學校開始學 coding;還在擔心他們是不是該更加專注理科,好讓將來成為工程師。 然而,2022 年 11 月 30 號,ChatGPT 橫空出世,摧枯拉朽地把一切都重序了。 時間來到今天,我們討論的重點反而變了: 在談論下一代之前
2025/06/11
1
3
你怎麼打球,就怎麼活著
你打球的方式,其實透露了你怎麼面對世界的節奏與混亂。 從《獵人》西索的念能力性格分類說起,延伸到羽毛球的球風、足球的位置偏好,這篇文章提出一個不太科學但可能有點準的觀察——你球場上的選擇,就是你性格的縮影。
2025/06/09
2
查看更多
內耗的右腦
《綿綿》
那是一場細雨綿綿的青春長夢。
2025/06/08
1
《綿綿》
那是一場細雨綿綿的青春長夢。
2025/06/08
1
加入沙龍